饿了么创始人:他们是谁?
饿了么的创立故事,紧密关联着几位年轻人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园生活。其中最为人熟知和核心的人物是张旭豪。
核心创始人:张旭豪
张旭豪出生于1985年,是一位地道的上海人。他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后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正是在复旦求学期间,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萌生了创办饿了么的想法。他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对物流配送的深刻理解,成为了饿了么的灵魂人物和公众形象代表。
联合创始人团队
饿了么并非张旭豪一人独创,他有一个重要的创始团队,通常被外界称为“复旦帮”。主要的联合创始人包括:
- 康嘉:同样毕业于复旦大学。他在团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负责技术、运营等方面的工作。
- 汪峰:这位汪峰并非摇滚歌手,而是张旭豪在复旦的同学兼室友。他在饿了么早期主要负责市场推广和BD(商务拓展)。
- 还有其他几位早期核心成员,大多是他们在复旦的同学或朋友,共同参与了项目的启动和初期运营。
为什么创办饿了么?源于校园的“痛点”
饿了么的诞生,源于一个非常朴素且普遍的需求:吃饭不方便,尤其是晚上或天气不好时。
在复旦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张旭豪和他的室友们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深夜学习或做项目时肚子饿了,但食堂关门,周边餐馆要么很远,要么不提供送餐服务。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痛点”——有大量学生和周边居民有订外卖的需求,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张旭豪曾回忆,最初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希望“足不出户就能吃到想吃的东西”。他们看到了信息不对称和配送效率低下的巨大机会。
与当时已有的电话订餐模式相比,他们设想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餐厅信息,简化订餐流程,并构建自己的配送体系,从而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这种对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是他们决定投身其中的核心动力。
饿了么从哪里起步?复旦大学29号宿舍楼
饿了么的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是上海市杨浦区国定路上的复旦大学,确切地说,是复旦大学的29号宿舍楼。
2008年,张旭豪和他的伙伴们就在这间宿舍里,用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和几辆电动自行车,开始了他们的外卖事业。
最初的模式极其原始:他们先是手动搜集周边餐馆的菜单,制作成简单的网页或宣传单;然后,接到学生电话或短信的订单后,由团队成员骑着电动自行车去餐厅取餐,再送回宿舍楼下交给订餐的学生。他们的第一批用户,就是宿舍楼里以及周边楼栋的同学们。
因此,复旦大学不仅是他们团队组建的地方,更是饿了么业务模式的最初试验田和发源地。他们的第一步,迈得非常具体和“接地气”。
初期规模与资金:“有多少”的起点?
饿了么起步时,规模非常小,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初期团队人数:最早只有张旭豪和他的几位室友及同学,核心团队不过五六个人。他们既是老板、程序员、客服,也是外卖小哥。随着业务的扩展,他们开始招募更多的同学兼职做配送员。
第一笔启动资金:非常有限。据张旭豪回忆,最初的启动资金可能只有几千元,大部分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积蓄和家人的少量支持。这些钱主要用于购买电脑、打印机、电动自行车以及制作传单等。
如何获得第一笔外部资金:饿了么在早期阶段并没有获得大型的风险投资。他们的第一笔外部资金,来自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创业比赛,并获得了奖金。这笔资金虽然不大,但给了团队很大的信心和支持,让他们得以继续投入运营和系统开发。真正的规模化资金注入,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模式得到验证后才开始的。
随着业务的增长和模式的成熟,饿了么开始吸引风险投资的关注。从2011年开始,饿了么陆续获得了包括金沙江创投、经纬中国、红杉资本中国、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以及后来的阿里巴巴等知名机构的多轮投资,融资金额从数百万美元迅速增长到数亿美元,为其后续的扩张和与竞争对手的较量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支持。
如何构建并发展壮大饿了么?
从复旦宿舍楼的起点到成为全国知名的在线外卖平台,饿了么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关键阶段和策略。
-
模式验证与迭代:
最初的手动模式很快被证明效率低下。团队迅速转向技术驱动,开发在线订餐网站和App。他们从校园市场做起,逐步扩展到周边社区,然后复制到上海的其他高校和区域,最终走向全国。 -
建立配送体系(“铁骑”模式):
这是饿了么早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同于只做信息平台,饿了么很早就开始构建自己的配送团队,这批骑着电动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的配送员被称为“饿了么铁骑”。自建配送保证了服务质量,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运营成本。随着订单量增长,他们也引入了众包模式,并最终构建了强大的调度系统。 -
技术驱动与精细化运营:
饿了么不断投入技术研发,优化App体验、提升订单处理效率、改进配送算法、构建数据分析系统。在运营端,他们通过补贴、促销等方式吸引用户和商家,同时也注重服务的标准化和流程的优化。 -
融资扩张与应对竞争:
在线外卖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与美团外卖的较量进入白热化。饿了么通过多轮融资获取资金,用于市场推广、团队扩张、技术升级和补贴大战。如何在烧钱竞争中保持增长和效率,是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 -
战略合作与生态整合:
为了应对竞争和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饿了么与大众点评合并后的新美大(后来的美团点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此过程中,饿了么与阿里巴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获得了阿里的流量入口(如支付宝、淘宝)和资金支持,并最终在2018年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
为什么并入阿里巴巴?饿了么创始人的选择
2018年4月,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宣布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这个决策背后有多重原因:
- 激烈的市场竞争:外卖市场形成了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双寡头竞争的格局。两家公司都在不计成本地投入“烧钱”进行市场份额争夺。这种消耗战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巨大的压力,需要持续、巨额的资金投入。
- 阿里巴巴的战略布局:阿里巴巴一直在构建其“新零售”和本地生活服务生态。外卖作为高频、刚需的本地生活场景,是阿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全资收购饿了么,阿里能够快速获得巨大的用户群、商家资源和配送能力,补齐其在本地生活领域的短板,并与口碑等其他本地服务业务进行整合。
- 饿了么自身的发展需求:面对美团点评的强大竞争压力以及持续融资的需求,并入资金实力雄厚的阿里巴巴,可以为饿了么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本支持,使其能够更专注于业务发展,而不必过多担忧资金链问题。同时,接入阿里的巨大流量和技术、数据能力,也为饿了么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 创始人的退出与再出发:对于创始人张旭豪及团队而言,全资出售是实现创业成果变现的重要方式。在经历了多年高强度的竞争和管理压力后,选择将公司并入更大的生态体系,也可能意味着他们可以阶段性地“毕业”,去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张旭豪等创始人现在去哪里了?
在饿了么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后,张旭豪并没有立即离开。他被任命为饿了么董事长,并兼任张勇(时任阿里巴巴CEO)的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这意味着他在一段时期内仍在阿里巴巴体系内,参与饿了么与阿里的整合以及更广泛的新零售业务。
然而,在并入阿里体系大约一年后,2019年,张旭豪正式卸任了饿了么董事长职务。这通常被视为他完成了过渡期的使命,正式从饿了么的日常管理中退出。
至于他后来的去向,张旭豪并没有完全离开创业领域。公开资料显示,他创立了冠耘科技(Guanyun Technology),这家公司主要聚焦于供应链、物流和企业服务领域的科技创新。这与他创建饿了么时对外卖配送和效率的关注一脉相承。这意味着他正在新的领域继续探索和创业。
其他早期联合创始人的去向则相对低调,有些可能继续在阿里体系内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些可能选择了其他发展方向,但张旭豪作为最核心的创始人,其新的创业动向受到了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