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同体的人存在吗】?先从“间性”说起

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但容易被误解的问题。简单来说,在医学和生物学层面,拥有典型的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并能同时发挥两性生殖功能的情况,在人类中是非常罕见的,几乎可以说不存在或与流行文化中的理解不同。 然而,如果问题指的是存在生理性别特征不完全符合传统男性或女性定义的个体,那么答案是肯定的。这些人通常被医学界称为“间性”(Intersex)个体。

重要的是要理解,“雌雄同体”这个词在描述人类时,已经是一个过时且带有污名的术语。它常常基于对动物界生物(如蚯蚓)的观察,套用在复杂的人类生理变异上,既不准确,也不尊重。现代医学和人权倡导者都推荐使用“间性”(Intersex)这个术语来描述这些生理上的变异。

医学上所谓的“雌雄同体”到底指的是什么?

从历史上看,“雌雄同体”(Hermaphroditism)曾被用来描述那些同时拥有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人类个体,这在医学上现在被称为卵睾性发育异常(Ovotesticular DSD,原称真性雌雄间性)。然而,即使是这种情况,其生殖器官、激素水平和外生殖器的表现也是高度多样的,极少能同时具备完全发育且功能正常的睾丸和卵巢,并自然实现自身繁殖。

间性(Intersex)的准确定义

“间性”是一个更广泛、更准确的伞状术语,用来描述那些先天具备非典型的染色体、性腺、生殖器官、生殖激素模式或性征组合的个体。这些生理差异可能在出生时就很明显,也可能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才显现,甚至有些终身未被发现。

间性不是一种单一的“状态”,而是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生理变异,它们都挑战了严格的二元性别生理分类(非男即女)。它与一个人的性别认同(自己觉得自己是男是女或非二元)或性取向(对谁产生吸引)是不同的概念。

为何“雌雄同体”不再是恰当的词语

使用“雌雄同体”来描述人类间性情况是不恰当的,主要有几个原因:

  • 不准确性:如前所述,人类极少能同时具备两性的完整且功能健全的生殖系统。大多数间性变异是特定的生理特征(如染色体、性腺、外生殖器等)与常见的男性或女性模式不符,而非两者的简单叠加。
  • 污名化:该词在历史和文化中常被用于奇观化、病理化间性个体,带有负面含义,容易引起歧视。
  • 误导性:它暗示个体拥有完整的男性和女性特征,与大多数间性情况的实际表现不符。

因此,现代社会和医学界普遍采用“间性”(Intersex)或更具体的医学诊断术语(如DSD, Differences of Sex Development,性发育差异)来描述这些情况。

间性(Intersex)具体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间性包括多种多样的生理变异,它们影响性发育的不同方面。这些变异可以根据其根本原因或主要表现来分类。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类型示例:

基于染色体变异的间性

  • 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XXY):个体有额外的X染色体(男性通常是XY,女性通常是XX)。出生时可能被认为是男性,但青春期可能表现出乳房发育、睾丸小、胡须少等特征。
  • XYY综合征:个体有额外的Y染色体。通常表现为男性,可能身材较高,但性发育通常正常。
  • 特纳综合征镶嵌型(Mosaic Turner Syndrome):部分细胞是X0(特纳综合征),部分细胞是XX、XY或其他。表现高度可变,可能影响身高、性腺发育等。
  • X0/XY 镶嵌型:个体部分细胞是X0,部分是XY。性腺和外生殖器表现差异很大,可能表现为男性、女性或模糊不清。
  • 多种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如XXX、XXYY、XXXXY等,这些都会影响个体的性发育和生理特征。

基于性腺发育异常的间性(Gonadal DSD)

  • 46,XX 性腺发育异常(46,XX DSD):个体的染色体是女性的XX,但性腺不是典型的卵巢,可能发育不全或有睾丸组织。外生殖器可能表现为女性、男性或模糊。
  • 46,XY 性腺发育异常(46,XY DSD):个体的染色体是男性的XY,但性腺不是典型的睾丸,可能发育不全或有卵巢组织。外生殖器可能表现为女性、男性或模糊。
  • 卵睾性发育异常(Ovotesticular DSD,原称真性雌雄间性):个体同时拥有卵巢组织和睾丸组织(可能在同一性腺内,或一侧是卵巢一侧是睾丸)。染色体可以是XX、XY或镶嵌型。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表现高度可变。这是与历史上的“真性雌雄同体”概念最接近的情况,但仍属于性发育差异的一种。

基于生殖器官或激素应答异常的间性(Androgenital DSD)

  •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一组遗传性疾病,影响肾上腺激素的产生。女性(XX)患有某些类型的CAH可能在出生时拥有男性化的外生殖器,但内生殖器(子宫、卵巢)是女性的。男性(XY)患有CAH通常没有明显的外生殖器异常,但可能有其他健康问题。
  •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个体有XY染色体和内部睾丸,但身体对雄激素(男性激素)的反应不完全或完全没有。完全性AIS的个体外生殖器是女性的,通常在青春期因不来月经而发现。部分性AIS个体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男性化不足或外生殖器模糊。
  • 5-α还原酶缺乏症(5-alpha-reductase deficiency):个体有XY染色体和内部睾丸,但缺乏将睾酮转化为更强效雄激素DHT的酶,DHT在胎儿期对外生殖器男性化至关重要。出生时外生殖器可能表现为女性或模糊,青春期睾酮升高后,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男性化。
  • 其他生殖器发育异常:包括尿道下裂(hypospadias,尿道开口不在阴茎尖端)、隐睾(undescended testes)等,虽然这些本身不一定是间性,但在某些严重程度或与其他情况结合时,可能被纳入性发育差异的范畴。

这只是冰山一角。间性涵盖了远不止这些的情况,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遗传基础、生理机制和表现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间性情况?

间性情况的发生通常是由于影响胎儿期性发育过程的各种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可能涉及:

染色体异常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性染色体(X和Y)的数量或结构异常会干扰性腺(睾丸或卵巢)的发育信号,进而影响整个性分化链条。例如,多一条或少一条性染色体,或者性染色体上发生易位或缺失。

基因突变

许多基因参与了性腺、生殖道和外生殖器的发育过程,以及激素的合成、代谢和信号传导。这些基因中的突变可能会导致这些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发间性情况。例如,影响雄激素受体基因(导致AIS)、肾上腺激素合成酶基因(导致CAH)或性腺发育相关基因的突变。

激素合成或受体问题

胎儿期,性激素(如睾酮、雌激素)及其前体或代谢产物在性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这些激素的合成过程出现障碍(如CAH),或者身体组织对这些激素的反应性不足(如AIS),就会导致性发育异常。

环境因素(罕见或争议)

虽然大部分间性情况是遗传原因,但有研究探讨过环境因素是否可能影响性发育,例如孕期接触某些内分泌干扰物。不过,与遗传和激素原因相比,环境因素在人类间性形成中的作用相对较小或仍在研究中。

总的来说,间性是复杂的生理发育过程中,遗传指令、激素信号和细胞反应之间出现变异的结果。

间性情况有多普遍?

统计间性个体的确切人数是一项挑战,因为“间性”是一个光谱,涵盖从外生殖器模糊到内部性腺或染色体异常等多种情况,有些情况可能终身不被诊断。不同的统计方法和对“间性”的定义范围会得出不同的数字。

然而,根据各种研究和估计,间性情况并非极端罕见。一些医学研究指出,性发育差异(DSD)的发生率大约在每4500个新生儿中约有1个有需要医学关注的间性情况。如果将一些更轻微的变异(如某些程度的尿道下裂、某些染色体变异如XXY)也计算在内,一些更宽泛的估计甚至可以达到总人口的0.05%到1.7%不等

这意味着,间性个体在全球范围内是真实存在的,且人数并不少。他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他们的生理差异不总是外显或被公开讨论。

间性通常是如何被发现的?

间性情况的发现时机和方式因其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出生时发现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尤其当外生殖器不完全符合典型的男性或女性形态时。新生儿体检时,医生可能会注意到生殖器模糊、阴茎过小、阴蒂过大、尿道开口位置异常、出生时被指定为男性但睾丸未下降等情况,从而进行进一步检查。

青春期发现

一些间性情况在青春期才显现,因为此时身体开始大量分泌性激素,刺激性征发育。例如,青春期不来月经(对于被指定为女性的个体)、乳房发育异常(对于被指定为男性的个体)、青春期延迟或发育模式与预期不符等,都可能提示存在间性情况。例如,完全性AIS的个体通常在青春期因闭经而被诊断。

成年后或偶然发现

有些间性情况可能影响不大,或者生理表现接近典型性别,直到成年后因生育问题、体检、或因其他健康问题进行基因检测或影像学检查时才偶然发现。有些甚至终身未被诊断。

发现后,通常会进行一系列医学检查,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激素水平测试、基因检测、超声波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具体的间性类型和原因。

间性个体可能会面临哪些医疗或社会情况?

间性个体的经历高度多样,可能面临从医疗到社会心理的多种情况:

医疗决策(手术、激素治疗)

历史上,许多间性新生儿被在医学上指定一个性别,并可能接受早期手术(如生殖器整形手术)以“标准化”外形。然而,这种做法越来越多地受到批评,因为它可能损害生殖功能、性功能,并与个体内心的性别认同不符。当前的医学指南和人权组织强调,应在可能的情况下推迟非紧急手术,尊重个体的自主权,并在其能参与决策时进行讨论。激素治疗可能在青春期用于诱导性征发育,或在成年后用于维持激素平衡。

社会理解与接纳

由于对间性的普遍缺乏了解,间性个体可能面临歧视、污名和误解。家庭可能感到困惑和焦虑,个体可能在学校、工作场所或社会交往中遭遇困难。公开讨论和教育有助于减少这些障碍。

心理健康与身份认同

面对生理差异、医学干预、社会压力以及对自己身体和性别的疑问,间性个体可能经历心理困扰,包括焦虑、抑郁和身份认同挣扎。获得心理支持和与同伴交流对他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许多间性个体最终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确定性别认同,这可能与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间性与性别认同(如跨性别)有什么区别?

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分点:

  • 间性(Intersex):描述的是一个人的生理性别特征(染色体、性腺、激素、内外生殖器等)不完全符合典型的男女二元定义。这是一个关于身体特征的范畴。
  •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性别感知。他/她觉得自己是男性、女性、两者都有、两者都不是或其他性别。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范畴。
  • 跨性别(Transgender):指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出生时基于外部性征被指定的性别不一致。例如,出生时被指定为男性,但内心认同自己是女性。这是一个关于认同指定性别之间不符的范畴。

一个间性个体可以是顺性别(其性别认同与他/她最终选择或被赋予的性别一致),也可以是跨性别(其性别认同与他/她出生时基于生理特征被指定的性别不一致)。 间性是生理现实,而性别认同是个体的主观感受。这两者是相互关联但又不同的概念。

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讨论间性?

正确理解和讨论间性,关键在于:

  1. 使用恰当和尊重的术语:避免使用过时、带有污名的词语如“雌雄同体”。优先使用“间性”(Intersex)或具体的医学术语,并尊重个体自己选择的称谓。
  2. 认识其多样性:间性不是一种单一的状况,而是多种生理变异的集合。每个间性个体的经历都是独特的。
  3. 尊重个体自主权:特别是关于医疗决策,应充分告知个体或其监护人所有信息,并在个体能够表达意愿时,将他们的意见放在首位,避免非必要的、不可逆的早期手术。
  4. 认识其自然性:间性是人类生理多样性的一部分,并非疾病或错误。它与身高、肤色一样,是人类变异谱系中的一部分。
  5. 保护隐私:间性信息是个人的医疗隐私,不应被随意公开或作为猎奇对象讨论。

总而言之,虽然严格意义上拥有完整且功能正常的两性生殖系统的“雌雄同体”人在人类中几乎不存在,但“间性”——即生理性别特征不完全符合传统二元模式的个体——是真实存在的,涵盖多种不同的生理情况,有不同的原因和表现,且人数并不少。理解和接纳这种生理多样性,尊重间性个体的权利和经历,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雌雄同体的人存在吗

By admi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