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收听天气预报,或是查看降雨数据时,经常会看到一个数字后面跟着单位“毫米”(mm)。例如,“预计今天有小到中雨,降雨量3到8毫米”。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降雨量毫米”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它究竟代表了多少水?为什么用毫米来衡量?它是如何被测量的?这些降雨量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具体影响?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详细解读降雨量毫米的实际意义。

是什么?降雨量1毫米到底意味着什么?

降雨量1毫米,并不是指雨滴的大小是1毫米,也不是指某个地方堆积了1毫米深的雨水。更准确地说,降雨量是指在指定时间内,降落到水平地面上未渗透、未蒸发、未流失的水的深度。如果我们想象有一个完全平坦、不透水、没有蒸发的理想容器,其开口面积是任意大小,当雨水落入其中,积累起来的水层深度,就是降雨量。

所以,当天气预报说降雨量是1毫米时,其含义是:如果把落在某个区域(理论上是任意大小的水平区域)的所有雨水收集起来,并且这些水均匀地分布在这个区域的表面,那么形成的水层厚度将是1毫米。这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方法,与收集雨水的容器大小无关,只反映了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雨水深度。

例如,在一个1平方米的水平区域上,降雨量1毫米相当于接收了多少水呢?

  • 面积:1平方米 = 100厘米 x 100厘米 = 1000毫米 x 1000毫米 = 1,000,000平方毫米
  • 深度:1毫米
  • 体积:面积 x 深度 = 1,000,000平方毫米 x 1毫米 = 1,000,000立方毫米

而1立方厘米 = 1000立方毫米,1升 = 1000立方厘米。所以:

  • 1,000,000立方毫米 = 1000立方厘米 = 1升

这意味着,降雨量1毫米,相当于每平方米的地面上接收到了1升的水。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毫米数与我们熟悉的体积单位(升)联系起来。

为什么?为什么使用毫米作为降雨量的单位?

降雨量使用深度单位(如毫米、厘米、英寸)而非体积单位(如升、立方米),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

  1. 标准化和可比性: 使用深度作为单位,使得不同地点、使用不同尺寸雨量计测得的数据可以直接进行比较。无论你是用一个脸盆还是一个水桶来收集雨水,在同一场雨中,如果都没有溢出、蒸发或流失,收集到的水层深度理论上是相同的。如果使用体积,那么一个大桶会收集到更多的水,数据就无法直接比较了。毫米(或厘米)作为长度单位,天然适合用来描述这种“水层深度”。
  2. 直观反映对地面的影响: 降雨深度与地面湿润程度、径流产生、土壤渗透等直接相关。例如,降雨量达到一定深度,地面才会开始积水;土壤需要吸收一定深度的雨水才能达到饱和。这些地表和土壤的物理过程与水层的深度关系更紧密,而不是总的体积(总体积取决于面积大小)。
  3. 历史和国际惯例: 气象观测发展过程中,使用深度作为降雨量单位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标准。这有助于全球气象数据的交换和分析。毫米是国际单位制(SI)中的长度单位,符合科学测量的规范性。

因此,使用毫米来表示降雨量,是一种方便、标准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测量方法,它精确地描述了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水量。

如何测量?降雨量是怎么测出来的?

测量降雨量通常依赖于专门的仪器——雨量计。常见的雨量计主要有两种类型:

a) 传统虹吸式雨量计(或称量筒式雨量计)

  • 原理: 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测量方法。它通常由一个集雨漏斗和一个带刻度的量筒组成。漏斗的口径是标准化的,例如200平方厘米。雨水通过漏斗收集,流入量筒。
  • 测量过程: 观测员在规定时间(例如每天早上8点)读取量筒中的水位。量筒的刻度是经过特殊设计的,直接以毫米为单位标记水深。由于漏斗口径是固定的,通过转换,量筒中的水位高度就代表了落在漏斗口径面积上的雨水深度。例如,如果漏斗面积是量筒横截面积的10倍,那么量筒中每上升10毫米,就代表降雨量为1毫米。现代的量筒刻度通常直接显示降雨量毫米数。
  • 特点: 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需要人工定时观测和记录。不适合实时监测降雨强度(每小时的降雨量)。

b) 翻斗式雨量计(或称自动雨量站)

  • 原理: 这种雨量计有一个接收雨水的漏斗,漏斗下方是一个可以倾斜的“翻斗”。翻斗被分隔成两部分,当其中一部分收集到预设体积(通常是对应0.1毫米或0.2毫米降雨量)的雨水时,重力会使翻斗倾斜,倒空已满的部分,同时另一部分开始接收雨水。每一次翻斗倾斜(即“翻斗一次”),都代表有特定数量的雨水落下。
  • 测量过程: 翻斗倾斜的同时会触发一个电信号或机械计数。仪器记录翻斗的总次数以及单位时间内翻斗的次数。通过将翻斗总次数乘以每次翻斗代表的降雨量(例如0.1毫米/次),就可以计算出总降雨量。通过记录单位时间内的翻斗次数,可以计算出降雨强度(毫米/小时)。
  • 特点: 可以实现自动化连续测量和记录,不受观测员限制,能够提供降雨过程和强度的详细信息。数据可以通过电缆或无线传输到数据记录器或气象台站。这是现代气象观测站广泛使用的雨量测量设备。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雨量计,它们的核心都是通过标准化容器收集雨水,然后测量或计算出这些雨水在水平面上形成的深度,最终以毫米为单位报告降雨量。

哪里测量?测量点代表了多大范围?

降雨量通常在气象观测站、水文站或特定的监测点进行测量。这些测量点往往位于开阔、没有高大建筑物或树木遮挡的地方,以确保雨水能够自由落入雨量计,避免受到局部气流或障碍物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雨量计测得的降雨量数据是点状数据,即它精确反映的是雨量计所在那个微小区域的降雨情况。然而,降雨本身在空间分布上往往是不均匀的。一场雨可能在城市的一边下得很大,而在另一边却很小,甚至不下。

因此,单个测量点的降雨数据并不能代表整个区域的降雨总量或平均值。气象部门通常会设立一个由多个观测点组成的观测网络,通过这些点的数据来估计更大范围(如一个城市、一个流域)的降雨分布和总量。

在进行区域性的水文或气候研究时,气象学家和水文学家会利用多个观测点的数据,结合雷达、卫星等遥感信息,通过插值、外推等方法,生成区域性的降雨分布图。所以,当你听到某个城市“平均降雨量”的数据时,这往往是根据其观测网络的数据估算出来的。

多少算多?不同毫米数代表什么级别的降雨?

降雨量的多少是相对的,取决于时间和地点的背景。通常,我们根据单位时间(如小时、日、一次过程)或总累积量来划分降雨级别:

按日降雨量(24小时累积)划分:

  • 微量降雨: < 0.1毫米。通常指极短时间内的毛毛雨或零星小雨,地面刚刚湿润,可能难以用雨量计精确测量。
  • 小雨: 0.1 ~ 10毫米。地面湿透,可能会形成少量浅水洼。对出行影响不大,对农业有益。
  • 中雨: 10.1 ~ 25毫米。路面有明显积水,可能需要撑伞或穿着雨衣。径流开始增加。
  • 大雨: 25.1 ~ 50毫米。路面积水较多,可能出现交通不畅。部分低洼地区可能开始有少量积涝。
  • 暴雨: 50.1 ~ 100毫米。城市排水系统可能开始承受压力,出现较明显的积涝。河流水位上涨。对农业和交通有显著影响。
  • 大暴雨: 100.1 ~ 250毫米。严重的城市内涝和区域性洪涝风险大大增加。山区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出行困难,影响范围广。
  • 特大暴雨: > 250毫米。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区域性严重洪灾、基础设施破坏等。具有高度危险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划分标准在中国较为常用,不同国家或地区可能有略微不同的标准。而且,降雨强度(单位时间的降雨量,如毫米/小时)也非常重要。短时间内的高强度降雨(例如1小时内下了20毫米)比长时间的低强度降雨(例如24小时内下了20毫米)更容易导致城市内涝和山洪,因为它使得地面和排水系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径流。

对于日常感受来说:

  • 1毫米的雨:可能只是地面湿了一点,感觉像洒了一点水,不打伞可能也不会湿透。
  • 3-5毫米的雨:能听到雨声,需要打伞,地面会形成薄薄一层水膜。
  • 10毫米的雨:雨势比较明显,路面有积水,打伞也会弄湿裤脚。
  • 20毫米以上的雨:雨声很大,视线受到影响,短时间内地面会有较深的积水。

有什么影响?降雨量毫米数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准确地测量和预报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日常生活和出行:

  • 低降雨量(0.1-5毫米): 主要影响是地面湿滑,需要注意交通安全。空气湿润,对植物生长有利。
  • 中等降雨量(5-25毫米): 需要携带雨具,可能导致轻微的交通延误。城市排水系统能够基本应对。
  • 较高降雨量(25-50毫米): 路面积水增多,可能影响车辆通行速度。能见度下降。对户外活动影响较大。
  • 大到暴雨(50毫米以上): 严重的城市内涝,交通瘫痪,航班延误或取消。可能导致房屋受损、地下空间进水。山区和地质脆弱地区有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的风险。

对水资源和环境:

  • 水库和河流: 降雨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雨量直接影响水库蓄水量和河流水位。过多降雨可能导致洪水,过少则可能导致干旱。
  • 农业: 农作物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降雨量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灌溉计划的制定也需要参考降雨数据。暴雨可能导致农田被淹或土壤侵蚀。
  • 土壤和植被: 降雨渗透到土壤中,为植物提供水分。降雨量影响土壤湿度和地下水位。过度降雨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 生态系统: 降雨是维持湿地、湖泊、森林等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降雨模式的变化(总量、强度、频率)会对生态平衡产生深远影响。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 气象部门通过监测和预报不同时间段的降雨量(如小时雨强、24小时累计降雨量),发布预警信号(如暴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
  • 水利部门根据降雨量数据预测河流流量和水位,提前调度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进行防洪或抗旱决策。
  • 城市管理部门根据降雨预报,提前部署排水、交通疏导等应急措施,减轻内涝影响。
  • 地质灾害监测部门结合降雨数据和地质条件,预测山体滑坡、泥石流的风险区域,及时发布预警。

因此,降雨量毫米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气象数据,它不仅是对过去降雨的量化描述,更是预测未来影响、指导生产生活、制定防灾策略的关键依据。

了解降雨量毫米的含义及其不同数量级代表的影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信息,为应对降雨带来的各种情况做好准备。

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概念

By admi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