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海軍的重巡洋艦「高雄」(Takao)是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上一艘具有代表性的軍艦。作為高雄級重巡洋艦的首艦,「高雄」以其強大的火力、獨特的設計和在多場關鍵戰役中的參與而聞名。本文將圍繞「高雄」號重巡洋艦,詳細探討它是什麼、為何建造、有哪些具體特徵、服役於何處、戰鬥表現如何、經歷了哪些改裝以及最終的結局,力求提供一個詳細而具體的歷史畫卷。
重巡洋艦高雄是?
重巡洋艦高雄是日本帝國海軍在昭和時代建造的一艘萬噸級重巡洋艦,她是同級別艦艇(高雄級)的首艦。該級別的艦艇在日本海軍序列中被歸類為一級巡洋艦(後根據倫敦海軍條約標準稱為重巡洋艦)。「高雄」於1927年動工,1930年下水,並於1932年服役,在二戰爆發前是日本海軍現代化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雄級重巡洋艦的同型艦有多少艘?它們的名稱是什麼?
高雄級重巡洋艦共有四艘同型艦。除了首艦高雄之外,還有三艘姊妹艦,分別是:
- 愛宕(Atago)
- 摩耶(Maya)
- 鳥海(Chōkai)
這四艘艦艇在設計上基本相同,但在服役期間各自經歷了不同的命運和改裝,尤其以「摩耶」號的改裝幅度較大。
高雄級重巡洋艦為什麼被建造?設計理念是什麼?
高雄級重巡洋艦的建造是基於日本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下的戰略需求和對未來海戰的設想。該條約限制了主力艦(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的數量和噸位,但在一定程度上為巡洋艦的發展留下了空間。日本海軍希望建造能夠攜帶更大口徑艦炮(條約允許的最大口徑為8英寸,即203毫米)並具備高航速的重巡洋艦,以彌補其在主力艦數量上的劣勢,並能在廣闊的太平洋戰區執行偵察、護航和參與艦隊作戰等多種任務。
高雄級的設計是在妙高級重巡洋艦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其主要理念是:
- 強化火力: 在維持8英寸主炮口徑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改進炮塔設計(例如引入更靈活的炮管獨立俯仰功能,儘管實際應用有限)和彈藥裝填系統,提升射速和作戰效能。
- 提升指揮能力: 設計了巨大的艦橋結構,不僅容納了大量的指揮、測距和射擊控制設備,也為將來加裝更多電子設備(如雷達)預留了空間。這體現了將重巡洋艦作為艦隊或分遣隊旗艦的潛力。
- 注重魚雷武裝: 繼承了日本海軍對魚雷戰的重視,裝備了強大的魚雷發射管,後期換裝了更為致命的九三式氧氣魚雷,使其具備了強大的夜戰和近距離突擊能力。
- 改進防護: 在續航力和航速的限制下,盡可能地強化要害部位(彈藥庫、輪機艙)的防護。
然而,巨大的艦橋設計也帶來了頭重腳輕的問題,影響了艦艇的穩性和航海性能,這在後來成為了必須進行改裝解決的問題。
重巡洋艦高雄的主要具體特徵有哪些?
「高雄」號的主要特徵包括:
- 排水量: 設計標準排水量約9850噸(原始設計試圖符合條約限制),但最終完工時和實際滿載排水量都超過了萬噸。
- 主炮: 5座雙聯裝三年式203毫米艦炮,共10門。這是當時重巡洋艦的主流配置。
- 副炮: 最初裝備了一些120毫米高射炮,後來在改裝中被更現代的火炮替換。
- 防空火力: 原始防空火力較弱,但隨著戰事發展,不斷加強,主要為25毫米機關炮(後期數量可達數十門)和13毫米機槍。
- 魚雷: 裝備了多座魚雷發射管,最初是雙聯裝或四聯裝,後期換裝了四聯裝魚雷發射管,並使用了九三式氧氣魚雷。
- 艦載機: 配備了彈射器和水上偵察機(如九四式或零式),用於偵察和觀測炮擊效果。
- 裝甲防護: 側舷主裝甲帶約100毫米,水平甲板裝甲約35-50毫米,主炮塔正面裝甲約25毫米。防護水平在當時的重巡洋艦中屬於中等。
- 航速: 最大航速設計約35節。
- 尺寸: 全長約203.7米,寬約18米。
- 艦橋: 巨大而複雜的塔式艦橋,是其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
高雄重巡洋艦在哪裡建造?何時開始服役?
高雄重巡洋艦是在日本的橫須賀海軍工廠建造的。
- 開工(起工): 1927年4月28日
- 下水: 1930年5月31日
- 竣工(服役): 1932年5月31日
她在竣工後編入日本帝國海軍,開始了其近14年的服役生涯。
高雄重巡洋艦在哪些重要戰役中服役?表現如何?
「高雄」號參與了太平洋戰爭中的多場重要戰役,表現活躍且相對幸運,多次受損但都得以倖存。其主要參與的戰役和行動包括:
- 太平洋戰爭初期(1941-1942): 參與了支持進攻馬來亞(馬來亞海戰)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爪哇海戰役)的行動。
- 中途島海戰(1942年6月): 作為主力艦隊的護航力量出擊,但未與美軍航母編隊直接交火。
- 瓜達爾卡納爾戰役(1942年下半年): 多次前往所羅門群島區域參與作戰。
- 聖克魯斯群島戰役後(1942年11月): 與「愛宕」、「霧島」號戰列艦等一同前往炮擊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盟軍機場(亨德森機場)。在第二次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作為近藤信竹中將夜戰艦隊的一員,與美軍艦艇交火。這次戰鬥中,日軍艦隊損失慘重(「比叡」、「霧島」號戰列艦被擊沉),但「高雄」和「愛宕」成功撤離。
- 阿留申群島(1943年): 在瓜島戰役失敗後,參與了從阿留申群島撤離日軍的行動。
-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 菲律賓海海戰(1944年6月): 參與了這場被稱為「馬里亞納獵火雞」的慘敗戰役,但作為小澤治三郎機動部隊護航艦艇,主要任務是防空,未遭受重大損傷。
- 雷伊泰灣海戰(1944年10月): 這是「高雄」參與的最後一場大規模艦隊戰役。
- 作為栗田健男中將的第一遊擊部隊(中路艦隊)一員,試圖通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雷伊泰灣。
- 在穿越錫布延海時(1944年10月23日),栗田艦隊遭遇美軍潛艇襲擊。「高雄」號被美軍潛艇「大青花魚」號(USS Darter SS-227)發射的兩枚魚雷命中,造成嚴重損傷,兩個輪機艙被淹,艦體嚴重傾斜,航速銳減。
- 由於傷勢過重,「高雄」被迫脫離艦隊,並由兩艘驅逐艦護送撤退。隨後,「大青花魚」號和「鏢鱸」號(USS Dace SS-247)試圖追擊,但在巴拉望島附近觸礁擱淺(「大青花魚」號因此沉沒),「高雄」得以倖免進一步攻擊。
- 撤退與新加坡的狀態(1944年底 – 1945年): 經過艱難的航行,「高雄」號最終抵達新加坡,並在那裡作為一艘浮動炮台和防空平台使用,其損傷因缺乏資源未能完全修復。
總體而言,「高雄」號在戰役中表現出了一艘重巡洋艦應有的戰鬥能力,其主炮和魚雷武裝構成嚴重威脅。然而,日本海軍在戰爭中後期面臨空中優勢的喪失,使得作為水面艦艇的「高雄」更容易遭受潛艇和飛機的攻擊。它在錫布延海的重創,是其戰鬥生涯中的關鍵轉折點,標誌著其作為一線作戰艦艇角色的結束。
重巡洋艦高雄經歷了哪些重要的改裝?為什麼進行這些改裝?
「高雄」號在其服役生涯中經歷了多次改裝,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作戰性能、改善設計缺陷以及適應戰事發展。重要的改裝包括:
- 初期改裝(1930年代後期): 針對原始設計中艦橋過大、重心過高導致穩性不足的問題,進行了艦橋結構的縮小和減重。這是為了提高艦艇的穩性和適航性。
- 戰前/戰爭初期改裝: 可能對魚雷發射管進行了改進,使其能夠發射更強大的九三式氧氣魚雷。
- 戰爭中期改裝(尤其是在受損後): 這是最顯著的改裝階段,主要集中在:
- 強化防空火力: 大量增設25毫米機關炮。隨著戰爭的進行,盟軍飛機威脅日益增加,必須大幅度提升近距離防空能力。這是所有日本軍艦在戰爭中後期的普遍趨勢。
- 加裝雷達: 安裝對空搜索雷達(如二一號電探)和對海搜索雷達(如二二號電探)。雷達的引入極大地提升了艦艇的偵察能力,尤其是在夜間和惡劣天氣下,彌補了依靠光學觀測的不足。
- 簡化桅杆和上層建築: 有些不必要的結構會被移除或簡化,以擴大射界並減少受彈面積。
- 魚雷發射管改進: 可能更換為更易於再裝填的發射管型號。
這些改裝體現了日本海軍試圖通過技術升級來應對新的戰場威脅(主要是來自空中的威脅和潛艇威脅)以及改善艦艇自身缺陷的努力。然而,由於戰爭後期資源匱乏,許多改裝未能完全實施或達到預期效果,特別是在損傷修復方面,「高雄」在新加坡的維修就一直未能完成。
重巡洋艦高雄最終的結局是?它是如何和在哪裡結束服役的?
「高雄」號重巡洋艦在錫布延海戰役中受重創後,艱難撤退至新加坡,此後便未能恢復作戰能力。它在新加坡塞萊塔海軍基地作為一艘固定防空炮台和營房船使用。
其最終的結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日本的剩餘軍艦,被移交給盟軍。英軍決定將其作為靶艦處置。
具體過程是:
- 1945年9月,盟軍接收了停泊在新加坡的「高雄」號。
- 1946年10月27日,在馬六甲海峽附近,英國皇家海軍將「高雄」號拖曳至預定海域。
- 隨後,英軍使用炸藥對其進行了爆破鑿沉。
因此,「高雄」號重巡洋艦最終不是在戰鬥中被擊沉,而是在戰後,於馬六甲海峽被英軍以爆破方式處置(鑿沉),結束了其軍事生涯。她的殘骸至今仍沉睡在馬六甲海峽的海底。
「高雄」號的歷史,從其宏大的設計理念、在多場戰役中的搏殺,到屢次受創卻頑強生存,再到最終在戰後被作為靶艦處置,折射出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發展、困境與最終的結局。她獨特的巨大艦橋和參與的戰役,使其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