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日战争:背景、爆发、战场、进程与结局

赎罪日战争,也被阿拉伯国家称为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是一场发生在 1973 年 10 月的武装冲突。它主要是在埃及和叙利亚领导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与以色列之间进行。这场战争的突然爆发,彻底打破了自 1967 年“六日战争”后中东地区相对平静的表面。

战争的缘起与背景:为什么会爆发?

要理解赎罪日战争为何发生,必须回顾 1967 年的“六日战争”。在那场战争中,以色列在军事上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这些被占领的领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屈辱之源,也是冲突持续不断的根源。

核心诉求:收复失地与尊严

对埃及和叙利亚而言,发动战争的首要目标是收复在 1967 年战争中失去的领土。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深信,只有通过军事行动,才能打破与以色列之间“不战不和”的僵局,迫使以色列进行政治谈判并最终归还西奈半岛。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则渴望夺回对戈兰高地的控制权。

打破僵局的必要性

萨达特认为,多年的外交努力和国际调解都未能促使以色列从占领区撤军。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似乎正从阿以冲突上转移。发动一场有限的战争,即使不能完全收复失地,也能引起全球关注,特别是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关注,从而为未来的政治解决创造条件。他需要一场“震撼”,让以色列和国际社会认识到现状是不可持续的。

选择赎罪日作为进攻日期:何时爆发?

战争于 1973 年 10 月 6 日爆发,这一天是以色列的“赎罪日”(Yom Kippur),是以色列人最为神圣的一天,绝大多数以色列人都在禁食、祈祷并暂停一切活动。选择这一天发动攻击,是为了最大化战略突然性。以色列的军事系统和民用社会在这天处于最低戒备和最不活跃的状态,许多士兵回家过节,军队动员需要更多时间。

“(选择赎罪日)是埃及和叙利亚精心策划的一部分,旨在利用以色列社会的宗教习俗和节日懈怠,确保首轮攻击能够取得最大的突然性和战术优势。”

主要的战场在哪里?——双线开战

赎罪日战争主要在两个主要战线进行:

  1. 南部战线:埃及与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

    这是战争的核心战场之一。埃军的目标是跨越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东岸修建的强大防御工事——“巴列夫防线”(Bar-Lev Line),并在西奈半岛建立一个立足点,以消耗以色列的装甲部队并寻求政治上的谈判筹码。

  2. 北部战线:叙利亚与以色列在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军队的主要攻击方向。叙军的目标是夺回在 1967 年失去的战略高地,这些高地对双方都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可以俯瞰对方的平原地区。

战争的进程:如何打响并如何发展?

开战之初:阿拉伯联军的突袭与成功

1973 年 10 月 6 日下午 2 时,埃及和叙利亚几乎同时发动了协同进攻。

  • 苏伊士运河战线: 埃军通过复杂的工程手段,包括使用高压水枪冲垮了高大的沙堤,迅速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了巴列夫防线的大部分据点。他们大量使用了新型反坦克导弹(ATGM,如 AT-3 赛格)和防空导弹(SAM,如萨姆-6),对以色列赖以生存的坦克部队和空军造成了巨大杀伤,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埃军在运河东岸建立了几个桥头堡。
  • 戈兰高地战线: 叙军则以大规模的坦克部队突击戈兰高地。尽管以色列在戈兰高地的兵力非常有限(开战时仅有两个装甲旅和少量步兵),但他们凭借有利地形和顽强的抵抗,在最初的 48 小时内勉强阻止了叙军的突破,特别是发生在南部地区的“泪之谷”战役,以军第 7 装甲旅在巨大劣势下血战,成为以军抵抗精神的象征。

以色列的动员与反击

以色列在最初的突袭中损失惨重且措手不及,但其动员体系高效运转,迅速将预备役部队投入战场。

在戈兰高地,以军增援部队迅速抵达,并在猛烈交火后将叙军推回了 1967 年停火线。随后,以军甚至越过停火线,向叙利亚腹地推进,炮击大马士革郊区,形成了军事压力。

在苏伊士运河战线,以色列的反击最初并不顺利,试图直接攻击埃军桥头堡的几次行动都遭到了埃及反坦克火力的重创。然而,随着战局的僵持,以色列抓住机会,在运河中段发现了埃军防线的结合部存在一个“缺口”。

以军跨越苏伊士运河:战争的转折

由阿里埃勒·沙龙将军指挥的以色列部队利用这个缺口,在 10 月 16 日开始实施代号为“坚强的人”行动(Operation Stouthearted Men)。他们冒着巨大风险,成功地将突击队、坦克和架桥设备运过苏伊士运河的西岸(即埃及本土一侧)。

这支部队迅速在运河西岸建立了桥头堡,并向南推进,切断了苏伊士城附近的埃及第三集团军的补给线,将其包围。这一大胆的行动彻底改变了南部战线的局势,使以色列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并对埃军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

双方投入与消耗:战争的规模与代价

赎罪日战争虽然只持续了短短约三周时间,但其激烈程度和物资消耗是惊人的。

投入兵力与装备(大致数量):多少军队和武器?

  • 埃及和叙利亚(及其他阿拉伯盟友):

    • 军队: 初始总兵力超过 50 万。
    • 坦克: 约 2500-3000 辆(主要型号包括 T-55、T-62)。
    • 飞机: 约 600-800 架(主要型号包括米格-21、苏-7)。
    • 反坦克导弹: 数万枚。
    • 防空导弹: 数百套发射装置及大量导弹。
  • 以色列:

    • 军队: 开战时常备兵力约 10 万,迅速动员后达到 40 万。
    • 坦克: 约 1500-1800 辆(主要型号包括马加奇系列、百夫长)。
    • 飞机: 约 300-400 架(主要型号包括 F-4 鬼怪、A-4 天鹰)。

(请注意,这些数字是估计值,不同来源略有差异,但足以显示战争规模之大。)

巨大的伤亡与消耗:代价多少?

这场战争的伤亡非常惨重。

  • 以色列: 约 2,500 至 3,000 名士兵阵亡,数千人受伤,数百人被俘。损失了数百辆坦克和数十架飞机。
  • 埃及和叙利亚(及其他阿拉伯国家): 估计有 8,000 至 15,000 名士兵阵亡,数万人受伤,数千人被俘。损失了超过 1000 辆坦克和数百架飞机。

军事物资的消耗速度远远超出了双方的预期和库存。以色列在战争初期尤其面临弹药和备件的短缺,这促使美国启动了大规模的空运补给行动(“镍草行动”)。苏联也向埃及和叙利亚进行了大量补给。这场战争成为了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代理人冲突的一个典型案例,双方都通过各自的盟友投入了巨额的物资和装备。

国际干预与停火:战争如何结束?

战争的激烈程度和以色列军队在苏伊士运河西岸对埃军第三集团军的围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担忧,特别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双方都担心局势失控,可能导致他们直接卷入冲突。

超级大国的压力

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积极穿梭外交,与苏联协调立场。在美苏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于 10 月 22 日通过了第 338 号决议,呼吁冲突各方立即在现有阵地实行停火,并要求在停火后立即开始谈判,以建立中东地区的公正和持久和平。

不稳定的停火

停火决议虽然通过,但地面冲突并未立即停止,特别是在苏伊士运河西岸,以色列军队继续收紧对埃及第三集团军的围困。安理会不得不在 10 月 24 日和 25 日再次通过决议,重申停火要求并催促执行。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特别是美国向以色列施压后,停火才最终得以落实,结束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战争的结果与直接影响:结局如何?

赎罪日战争在军事上没有产生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决定性胜利。

  • 军事态势: 停火时,以色列军队在戈兰高地跨越了 1967 年停火线,逼近大马士革;在南部,以军主力在苏伊士运河西岸,包围了埃军第三集团军。尽管如此,埃及和叙利亚在战争初期的表现,特别是埃军成功突破巴列夫防线,以及双方新武器对以军造成的重创,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
  • 政治与心理影响:

    • 对阿拉伯国家而言,尽管未能完全收复失地,但在赎罪日发动的成功突袭和初期的战术胜利,一扫 1967 年战争带来的心理阴影,恢复了一部分民族自尊心,为后续的政治谈判赢得了筹码。
    • 对以色列而言,战争的突然爆发和初期的巨大损失,暴露了其情报失误和战备懈怠的问题,对以色列的军事和政治领导层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国内的调查和一些领导人的辞职。同时也让以色列认识到军事力量并非万能,和平谈判是必须面对的选项。
  • 开启和平进程: 赎罪日战争直接促成了后续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包括在日内瓦召开的中东和会,以及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在联合国框架下的脱离接触谈判。最终,这场战争成为了促成埃及和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Camp David Accords)并最终实现和平条约(1979 年)的关键一步。埃及以放弃军事手段换取了西奈半岛的归还,成为第一个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的阿拉伯国家。
  • 石油危机: 作为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的回应,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宣布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并大幅提高原油价格,引发了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显示了阿拉伯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强大影响力。

总而言之,赎罪日战争是一场改变了中东地区力量平衡和政治走向的关键冲突。它以血腥的方式证明了军事手段的局限性,并为后续艰难而漫长的和平进程奠定了基础。

赎罪日战争

By admi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