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丰碑,1986年版的《西游记》无疑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它不仅仅是一部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更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和文化符号。围绕这部堪称传奇的作品,有无数的故事和疑问值得深挖。
什么是【西游记86】?
【西游记86】通常特指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986年春节期间首播的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这部剧集由杨洁导演执导,汇集了六小龄童(章金莱)、马德华、闫怀礼、迟重瑞、徐少华、汪粤等主演,是首次将吴承恩的同名小说进行大规模、忠实的改编搬上电视荧屏。它以章回体形式,相对独立地呈现了小说中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单元,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传奇经历。
为什么这部剧能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
为什么当时会拍摄这样一部剧?
拍摄《西游记》的初衷,源于中央电视台希望将中国最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在那个时代,技术和资金都极为有限,选择改编《西游记》这样一部充满奇幻色彩、场景宏大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决定,但也显示了电视工作者将名著影像化的决心。
为什么它能如此经久不衰?
- 忠实原著的精神:尽管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对部分细节进行了取舍,但剧集整体上很好地把握了原著的精神,塑造的角色形象深入人心,情节主线清晰。
- 选角与表演:主演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被公认为“活”了的孙悟空,其形神兼备的表演至今无人超越。马德华的猪八戒、闫怀礼的沙僧、以及多位唐僧扮演者,都贡献了精彩的、符合人物特质的表演。众多配角和妖怪的扮演者也极具特色,很多演员更是一人分饰多角。
- 导演的匠心:杨洁导演以极高的艺术追求和顽强的毅力,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困难,力求在有限的条件下呈现最精彩的画面和故事。
- 独特的音乐:由许镜清创作的配乐和歌曲,大胆融合了传统民乐与电子音乐,风格前卫且极具感染力,如《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天竺少女》等,至今仍广为传唱。
- pioneering 特技:虽然现在看来简陋,但当时的蓝幕抠像、吊威亚、烟火等特技,在当时是国内顶尖水平,极大地丰富了剧集的表现力,满足了观众对神话世界的想象。
- 文化共鸣:《西游记》故事本身在中国家喻户晓,剧集的成功改编激发了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西游记86】的取景地都在哪里?剧组走了多少地方?
拍摄【西游记86】的过程本身就像是一场“取经”之旅。为了尽可能还原小说中描绘的丰富地理环境,剧组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横跨了近三十个省、市、自治区。
杨洁导演曾说,要让观众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东北的冰雪世界到南方的热带风光,从东部沿海的仙山岛屿到西部内陆的沙漠戈壁,剧组都曾前往取景。
一些著名的取景地包括:
- 北京的戒台寺(乌鸡国)
- 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部分皇宫场景)
- 四川的峨眉山、青城山(灵山、道观)
- 福建的武夷山(水帘洞外景)
- 云南的石林(部分妖怪洞府)
- 张家界(盘丝洞)
- 桂林山水(部分奇幻场景)
- 以及浙江、江苏、贵州、青海等地的众多名山秀水。
这种“走遍神州”的拍摄方式,虽然耗时耗力,但极大地增强了剧集的视觉真实感和史诗气质,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跟随师徒四人一起经历了漫漫取经路。
【西游记86】的拍摄持续了多少年?用了多少集呈现?
【西游记86】的拍摄过程极为漫长和艰辛,可以说是“六年磨一剑”。
- 拍摄周期:从1982年开始进行试拍(如《除妖乌鸡国》),到1986年农历春节前夕首播前25集,实际主要拍摄时间跨度长达四年。这四年里,剧组边拍边制作、边等待资金。
- 集数:1986年首播的版本共25集,涵盖了原著中最具代表性、最广为人知的经典故事单元。后来在1998-1999年,原班人马又拍摄了《西游记续集》16集,讲述了师徒到达灵山之后以及之前未拍摄的部分故事,但这通常被视为续作,经典的【西游记86】特指前25集。
- 重播次数:这部剧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电视史上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其重播次数已超过3000次,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至于涉及多少人力物力,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对于如此宏大的拍摄规模和跨越全国的取景,当时的资金和人力是极其有限的。据说整个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所有的拍摄工作都需要这唯一的机器完成,极大增加了拍摄难度和周期。很多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演员一人分饰多角也是常态,这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电视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当时的拍摄技术和特技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电视制作技术远不如今天发达,也没有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西游记86】的拍摄,是在极为有限的技术条件下进行的创新性探索。
拍摄方式:
- 单机拍摄:如前所述,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这意味着无法像现在这样多机位同时捕捉画面,所有角度、景别的镜头都需要这台摄像机逐一拍摄,大大降低了效率。
- 实景与棚内蓝幕结合:虽然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但许多神话场景、腾云驾雾、洞府内部等无法在实景中完成的画面,则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摄影棚内通过搭建布景、使用蓝幕(Chroma Key)技术进行抠像合成来实现的。演员在蓝色背景前表演,后期将背景替换成天空、云层、宫殿等。
特技效果:
当时的特技效果,现在看来可能比较粗糙,但在当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
- “飞天”:主要是通过钢丝吊威亚和蓝幕合成。演员被钢丝吊起,做出飞行的姿态,再将下方或周围的蓝色背景抠掉,替换成云雾、天空等背景。为了隐藏钢丝,剧组人员想尽了办法,有时甚至在镜头前撒上面粉或烟雾来遮挡。
- “变身”与显形:很多角色的变身过程,使用了定格动画、模型、以及巧妙的剪辑手法。比如从人形变成妖形,可能先拍演员的定格画面,然后切换到妖怪模型或另一个演员的画面,通过快速剪辑制造变化的感觉。
- 火焰、烟雾、爆炸:大量使用了传统的烟火师制作的现场特效。比如红孩儿的喷火,是用特制的道具和燃料实现的现场喷射效果。
- 微缩模型:一些宏大场景,如天宫、龙宫、火焰山全景等,部分采用了微缩模型来增强气势。
这些特技的实现,更多依赖于剧组人员的聪明才智、土法上马和反复试验,而非依赖昂贵先进的设备。正是这种在极端困难下迸发的创造力,才成就了那些令人难忘的视觉瞬间。
演员是如何塑造角色的?服化道有哪些讲究和故事?
【西游记86】之所以能够成功,与演员们的全身心投入和精良的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是分不开的。
演员的塑造:
主要演员为了演好角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 六小龄童(孙悟空):章金莱出身“猴王世家”,但他并未因此放松,而是更加刻苦。他长时间观察猴子的习性、动作、表情,甚至眼神,将猴的自然形态与孙悟空的神性、人性结合。为了表现“火眼金睛”,他每天早晨盯着太阳看,或者盯着快速移动的乒乓球练习眼部功力。化妆时,为了贴猴毛,需要长时间忍受。
- 马德华(猪八戒):穿着厚重的猪八戒戏服和头套,尤其是在南方炎热的环境下拍摄,非常辛苦。但他依然将猪八戒的贪吃、好色、懒惰、但又不失善良和憨厚演绎得淋漓尽致,塑造了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
- 闫怀礼(沙僧):沙僧的台词不多,但闫怀礼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表现出了沙僧的忠厚老实、任劳任怨。
- 迟重瑞、徐少华、汪粤(唐僧):三位演员先后扮演唐僧,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抓住了唐僧善良、有时迂腐、但信念坚定的特质。
此外,剧中的无数配角和妖怪,无论是神仙、佛陀、菩萨,还是妖精、鬼怪、凡人,演员们都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哪怕只出现一两集,也力求演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很多演员在条件艰苦的剧组中,任劳任怨,甚至没有计较片酬,完全出于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角色的热爱。
服化道:
剧组的服化道部门也是功不可没。在没有现代工业化生产支持的情况下,很多服装、道具、化妆都是手工制作和设计。
- 服装:根据原著描述和角色特点,设计了风格各异的服装。唐僧袈裟的华丽、孙悟空虎皮裙的野性、猪八戒僧袍的笨重、沙僧僧袍的朴实,以及众多神仙妖怪造型独特的衣饰,都力求贴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很多服装上的图案和绣花都是手工完成。
- 化妆:化妆师王希钟及其团队为剧中数百个角色设计了风格迥异的妆容,特别是各种妖怪的造型,极具想象力。孙悟空的猴妆、猪八戒的猪头套、各种精怪的特殊造型,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并在拍摄过程中反复修补。
- 道具:从金箍棒、九齿钉耙,到各种法宝、武器,再到场景中的陈设道具,很多都是剧组人员自己动手制作或在全国各地寻找、借用。这些道具虽然不一定昂贵,但都尽量做到逼真、实用,并符合剧情需要。
正是所有剧组成员——从导演、编剧、演员,到摄像、灯光、美术、服化道、场记、司机,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奉献精神,才最终促成了这部经典之作的诞生。
【西游记86】带来了多少影响和成就?
这部剧的成功是巨大的,它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也输出到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文化普及:它让更多的中国观众,特别是儿童,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并喜爱上了《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
- 电视剧史的里程碑:在那个年代,如此大规模、跨地域、使用特技的电视剧制作是史无前例的,为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树立了标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社会现象:每当暑假重播,【西游记86】都能引发全民关注,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它的歌曲、台词、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构成了几代人的共同文化记忆。
- 最高的重播率:前面提到的超高重播次数本身就是其巨大影响力和 enduring 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 艺术成就:在表演、导演、音乐、美术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至今仍被反复研究和学习。
【西游记86】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一群有理想、有热情的艺术工作者,凭借着对经典的敬畏、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超乎寻常的毅力,用有限的条件创造出无限精彩的奇迹。它以自己的方式,生动回答了“如何”将一部宏大的古典小说成功改编为一部深入人心的电视艺术品。它的故事和精神,本身就是一部现实版的“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