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春节,一部改编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电视连续剧正式与全国观众见面,它迅速以燎原之势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西游记》。虽然在此之后有过多次翻拍,但没有任何一版能撼动其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86版西游记”。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无数关于童年、关于想象的温暖回忆。

那么,这部跨越时代的经典是如何诞生的?它背后又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故事?让我们围绕【西游记86版】这个核心,深入探讨那些年的“取经”之路。

【西游记86版】是什么?——一部用“苦行僧”精神磨砺出的艺术品

《西游记86版》是由中央电视台(CCTV)出品的一部25集电视连续剧(后于1998年推出16集续集,总计41集,但通常提及经典版本时特指前25集)。它是中国第一次尝试以电视剧形式完整呈现吴承恩原著小说的宏大世界观和奇幻故事。

与其他电视剧项目不同,86版《西游记》的拍摄更像是一场长达数年的“西天取经”之旅。导演杨洁率领着一支规模相对较小的剧组,克服了当时技术、资金、环境等诸多限制,几乎凭着一股信念和对艺术的执着,将书中的神仙妖魔、奇山异水搬上了荧屏。它并非完美无瑕,从现在的视角看,它的特效略显简陋,布景有时穿帮,但正是这种质朴与真诚,加上主创人员的无限创意,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

“我们不是在拍戏,我们是在搞艺术,是在完成一个使命。”——导演杨洁

【西游记86版】为什么如此经典、受欢迎?——多重因素的完美结合

86版《西游记》能够成为经典,原因复杂而深远:

  • 忠实原著精神:尽管受限于篇幅和技术,剧集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孙悟空的桀骜不驯与忠勇、唐僧的仁慈与执着、猪八戒的憨厚与贪婪、沙僧的忠诚与勤恳,以及一路降妖伏魔、历经磨难的取经主题。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情节紧凑引人。
  • 艺术家们的杰出贡献:

    • 导演杨洁的宏观把控和艺术追求。
    • 六小龄童、迟重瑞(汪粤、徐少华)、马德华、闫怀礼等主演的神形兼备的表演,他们几乎成为了角色的代名词。
    • 作曲家许镜清创作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配乐,融合了电子音乐、民族音乐等多种风格,既有神话色彩又不失时代感,许多曲目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 服装、化妆、道具的精心设计,虽然条件有限,但力求美轮美奂,符合人物和场景设定。
  • 开创性的技术尝试:在没有成熟特效产业的年代,剧组通过土法炼钢的方式进行特效尝试(如前述的吊威亚、抠像等),虽然简陋,但在当时看来已是惊艳,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视觉表现力。
  • 全民的情感共鸣:《西游记》小说本身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电视剧的出现,将书本中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影像,满足了无数人的想象,构建了一个关于神话英雄的共同记忆空间。
  • 高频率的重播:自首播以来,86版《西游记》在中国各大电视台的重播次数堪称天文数字,尤其在寒暑假期间。这种持续性的曝光,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反复观看,加深了印象,形成了跨越代际的文化传承。

【西游记86版】在哪里拍摄的?——踏遍祖国大江南北

86版《西游记》的拍摄并非在某个固定的摄影棚完成,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跋山涉水,走遍全国”。为了还原小说中描绘的奇幻世界,剧组的足迹遍布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外景拍摄之旅:

  1. 自然风光:剧组前往各地著名的自然景区,寻找符合书中描绘的场景。例如:
    • 湖南张家界、广西桂林山水被用来表现仙山洞府的灵秀。
    • 四川峨眉山、青城山、黄山展现高山险峻和寺庙意境。
    • 北方长白山、吉林冰雪世界拍摄雪景。
    • 南方海南岛表现热带风情和海岛景色。
    • 北京戒台寺、大觉寺等古刹拍摄寺庙场景。
    • 云南石林、贵州黄果树瀑布、福建武夷山等等,几乎中国知名的山水胜景都在镜头中出现过。
  2. 人造景观与室内戏:部分场景如天宫、龙宫、火焰山洞府等则需要在相对简陋的室内或外景搭建完成,结合抠像技术来实现。
  3. 单一摄像机:由于预算有限,整个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这意味着拍摄效率非常低,所有镜头都需要反复调试机位和角度,极大地增加了拍摄时间和人员的辛劳。

这种“走出去”的拍摄方式,虽然增加了难度和成本(尤其是人员差旅和设备运输),但也正是《西游记》能够呈现出如此丰富多样、大气磅礴的景观的原因。观众看到的每一帧画面,都凝结着剧组人员在路上的汗水和坚持。

【西游记86版】有多少集?多长时间拍摄完成?多少人参与?

  • 集数:最初完成并于1986年播出的版本共有25集。1998年,原班人马(部分更换)又拍摄了《西游记续集》,共16集。通常提到的“86版”主要指前25集,但广义上也包含续集。
  • 拍摄时长:前25集的拍摄时间非常漫长,从1982年开拍,到1988年才完成后期制作并播出。整个主要拍摄期跨越了六年。续集拍摄了大约两年。
  • 剧组成员:核心主创团队并不庞大,尤其是导演、摄像、主要演员等。但加上幕后人员、技术人员、群众演员、各地协助人员等,参与过拍摄的人员累计起来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值得一提的是,主要演员如六小龄童、马德华等,除了扮演核心角色外,还在剧中一人分饰多角,有时甚至达几十个角色,极大地弥补了演员数量的不足。
  • 总投资:相对于其巨大的影响力而言,86版《西游记》的投资非常有限。据相关资料和人员回忆,前25集的总投资仅约600万人民币(约合当时的300万美元)。这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低成本,甚至不够支付当今一部大型电视剧主演的片酬。有限的资金是导致剧组条件艰苦、技术简陋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游记86版】如何克服技术和资金困难?——智慧与毅力铸就传奇

在80年代初期,中国的电视剧制作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特效、摄影设备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巨大。86版《西游记》的拍摄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的,困难重重:

  1. 单一摄像机:这是最大的硬件限制。没有B机、C机位,所有镜头都要依赖唯一一台摄像机完成。拍摄一个简单的对话场景,需要反复调整机位、灯光,非常耗时。这迫使导演必须提前对分镜头烂熟于心。
  2. 有限的特效手段:
    • “吊威亚”:当时还不是普遍的技术,剧组从香港学习引入。但设备简陋,安全措施不足,演员经常受伤。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的“腾云驾雾”主要靠此完成。
    • “抠像”(色键技术):通过在蓝色或绿色背景前表演,然后将人物主体抠出来叠加到其他背景上。在当时这已是先进技术,但设备不稳定,画面边缘经常出现锯齿或蓝边。孙悟空的“变身”、某些神仙场景依赖此技术。
    • “烟雾弹”:营造仙境、妖洞的神秘气氛,大量使用烟雾。
    • “倒放”:如孙悟空拔毫毛变猴子,是拍摄猴毛落地,然后倒放胶片实现的。
    • 模型与道具:龙宫里的鱼虾,火焰山的火焰等,大量依赖手工制作的模型和道具。
  3. 低预算:600万人民币要拍25集,还要跑遍全国,几乎所有方面都要精打细算。
    • 演员片酬极低,大家更多是凭着对艺术的热情。
    • 剧组伙食简单,住宿条件艰苦,经常住在偏远地区的招待所甚至农民家中。
    • 交通工具有限,经常需要租用大巴、火车甚至拖拉机。
    • 没有资金购买多余设备或备用零件,设备一旦损坏维修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剧组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

  • 导演的坚持与协调:杨洁导演力排众议,坚持实景拍摄,并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协调各方资源,争取支持。
  • 演员的奉献精神:主演们克服危险,一人分饰多角,毫无怨言地投入工作。六小龄童为演好孙悟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如盯着太阳和乒乓球练眼神)。
  • 技术人员的钻研:摄像师、特技师等人员在简陋的条件下摸索、创新,土法上马,实现了许多在当时看来不可能完成的视觉效果。
  • 团队的凝聚力:长期的艰苦环境反而铸就了剧组亲如一家的情谊,大家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挑战。

正如片头曲《云宫迅音》中那股昂扬向上、筚路蓝缕的精神,86版《西游记》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现实中的“取经”,是用汗水、智慧和毅力铺就的经典之路。

【西游记86版】怎么选角?怎么做到一人分饰多角?

86版《西游记》的选角过程颇费周章,尤其是核心师徒四人。导演杨洁有自己非常明确的选角标准:要形神兼备,符合她心中角色的形象。

  1. 师徒四人:
    • 孙悟空:六小龄童(章金莱)出身“猴王世家”,自小学习猴戏,具备扎实的猴子模仿功底。他的表演将猴的灵动和神的神韵结合得天衣无缝,是公认的经典。
    • 猪八戒:马德华身材体型符合猪八戒的特点,他的表演将猪八戒的憨厚、贪吃、好色、小聪明等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 沙僧:闫怀礼形象朴实,将沙僧的忠诚、任劳任怨演绎得恰到好处。
    • 唐僧:唐僧一角由汪粤、徐少华、迟重瑞三位演员先后扮演。这三位演员都具备儒雅的气质,符合唐僧的人物设定,但各自的经历和气质也为角色带来了一些细微的不同。三位唐僧的“接力”本身也是剧组拍摄周期长、变故多的一个侧影。

    选择这些演员,既有对演员自身条件的考量,也有对他们是否能吃苦、是否能融入剧组“取经”精神的考察。

  2. 其他角色:剧中的神仙、妖精、国王、大臣、百姓等角色众多。选角范围广泛,既有专业的京剧、地方戏演员,也有话剧演员、电影演员,甚至普通人。

    一人分饰多角:这是86版《西游记》在演员使用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克服演员和资金不足的有效方法。剧组的许多演员,包括主演和配角,都在剧中扮演了多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角色。

    • 最典型的例子是某些配角演员,可能在这一集是慈眉善目的神仙,下一集就成了凶恶的妖怪,再下一集又变成了普通的村姑或店小二。
    • 甚至核心主演也偶有客串其他角色的情况(如闫怀礼除了沙僧,还演过太上老君、西海龙王等)。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因为演员的专业素养和化妆师高超的技艺(通过服装、头套、妆容彻底改变演员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剧组人手紧缺、大家一人身兼数职的无奈之举。这种“变脸”式的表演,反而成为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花絮。

总而言之,86版《西游记》并非仅仅是一部电视剧的拍摄,它更像是一次历经磨难的艺术苦旅。从时间跨度、空间跨越到技术挑战、资金限制,剧组的每个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正是这种对艺术的赤诚、对经典的敬畏以及超乎寻常的毅力,才最终铸就了这部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不朽经典。它不仅仅重塑了人们心中的神话世界,更用自身的拍摄历程,诠释了现实世界中“九九八十一难”后的成功与辉煌。

西游记86版

By admi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