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典咏流传”?—— 节目形态与核心构成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大型文化节目,其核心是将中华民族的经典诗词、文章甚至格言警句,通过现代音乐的手段进行全新的谱曲与演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朗诵”或“演唱”,而是一个包含“君子和而不同”的舞台表演、“文化学者”的深度解读以及“主持人与观众”互动讨论的综合性呈现。
节目的基本形态可以概括为:一位或多位表演者(歌手、音乐人、器乐家等)在精心设计的舞台上演唱或演奏一首由经典文本新谱成的歌曲;紧接着,由主持人引导,邀请现场的文化学者、高校教授等对原经典文本的背景、含义、时代意义以及音乐改编的巧妙之处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最后,结合观众的感悟与提问,共同探讨经典在当代的价值和生命力。这种形式旨在打通古今、连接音乐与文学、融合表演与解读,让经典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能够触动人心的鲜活旋律。
节目内容:选取哪些经典?—— 经典的广度与深度
“经典咏流传”所选取的“经典”范围非常广泛,远不止于唐诗宋词。它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具有深远影响、流传广泛或富有独特价值的文本。具体来说,可能包括:
- 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更早的《诗经》《楚辞》,甚至近现代诗歌中的经典篇目。
- 文:经典的散文、骈文,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虽然常被视为词,但其思想内涵是深刻的文人情怀表达)。
- 言:哲学经典中的警句、格言,如《论语》中的片段,《道德经》中的智慧。
- 其他形式:可能还包括一些经典的民间歌谣、历史叙述中的精彩片段等,只要其文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流传性。
选择这些经典的标准通常包括:文本的文学价值、思想深度、情感浓度、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内容是否能够在当下引起共鸣或提供启示。同时,也需要考量其文本结构和意境是否适合进行音乐化的改编,能否通过旋律和演唱传递出原有的神韵。
为何创制这档节目,为何选择音乐作为载体?—— 节目的初衷与方法的选择
节目的创作初衷
创制“经典咏流传”的核心初衷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当下社会,让年轻人和大众能够更贴近、更理解、更喜爱这些看似遥远的经典。节目希望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方式,改变公众对经典的刻板印象,认识到经典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充满生命力、能够观照现实、启迪未来的宝贵财富。它旨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为何选择音乐作为载体?
选择音乐作为承载经典文本的手段,是这档节目最具创意和突破性的地方。原因在于:
- 情感共鸣: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它能够直接触达人心,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旋律、节奏和配器,音乐能够放大经典文本中的情感,无论是豪迈、悲怆、恬淡还是哲思,都能以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
- 降低门槛:相对于直接阅读古文的字词障碍,歌曲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唱。优美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即经典文本)能够迅速拉近听众与经典的距离。很多人可能记不住诗句,但会哼唱歌曲。
- 赋予新生命:现代音乐风格(流行、摇滚、民谣、电子、古典跨界等)与古代经典文本的结合,为经典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和审美趣味。这种碰撞产生的新鲜感,能够吸引对传统文化不那么感兴趣的年轻群体。
- 加深记忆: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有助于文本的记忆和传播。通过反复聆听歌曲,人们更容易记住经典诗句和其意境。
可以说,音乐是一种强大的媒介工具,它将经典的“形”与“意”包裹在动人的旋律中,使其能够“咏”唱着“流传”开来。
哪里可以接触到“经典咏流传”?—— 播出平台与回看渠道
主要播出渠道
“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国家级文化节目,其主要播出平台通常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的综合频道(CCTV-1)。这保证了节目能够触达全国范围内的广大观众。节目通常会安排在重要的时段播出,例如周末晚间,以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如何回看往期节目?
对于错过直播或想重温节目的观众,有多种回看渠道:
- 央视官方平台:通过央视网(CCTV.com)的官方网站或央视影音(CCTV APP)移动应用,可以查找并观看往期节目的完整视频。
- 主要网络视频平台:节目通常也会在一些与央视有合作关系的主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观众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搜索节目名称进行观看。
- 节目官方社交媒体:节目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有时会发布节目精彩片段、表演视频或幕后花絮,是了解和回味节目的补充途径。
- 知名歌手和音乐人:涵盖流行、民族、美声、摇滚等多种风格的著名歌唱家和创作人。他们用各自独特的音乐语言来诠释经典。
- 器乐演奏家:包括钢琴家、小提琴家、以及古琴、琵琶、箫等民族乐器的演奏家,为音乐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
- 跨界艺术家:有时也会邀请演员、舞蹈家等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共同完成更具综合艺术感的表演。
- 年轻音乐人才:节目也为有才华的年轻音乐人和表演者提供了展示平台,鼓励他们用青春的创意拥抱经典。
- 文本理解与选择:音乐创作团队首先深入研究选定的经典文本,理解其意境、情感、韵律和核心思想。选择哪些文本段落入歌词、如何断句、是否需要微调(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都需要仔细考量。
- 音乐风格定位:根据文本的情感和意境,确定适合的音乐风格。例如,豪迈的诗篇可能适合磅礴的交响乐或摇滚乐,婉约的词可能选择民谣或抒情慢歌,哲理性的内容可能偏向内敛的器乐或新世纪音乐。
- 旋律与节奏创作:这是核心环节。作曲家根据文本的平仄、韵律和情感走向,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旋律和合适的节奏。要让旋律既优美动听,又能衬托出文本的原有韵味。
- 编曲与配器:为旋律添加和声、配器,决定使用哪些乐器(民乐、西洋乐、电子音色等),以及音乐的织体和层次。编曲风格直接影响歌曲最终呈现的氛围。
- 演唱者适配:选择最适合演绎这首歌曲风格和情感的演唱者。演唱者的音色、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对歌曲的完成度至关重要。
这些多渠道的播出和回看方式,极大地便利了观众随时随地接触和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经典咏流传”的规模体量如何?—— 季数、作品与参与者
节目季数与作品数量
“经典咏流传”自开播以来,已经成功制作并播出了多个季(系列)。每一季节目通常包含多期,每期节目会演绎若干首由经典文本改编的歌曲。累积下来,节目已经对数百首不同的经典诗词、文章段落等进行了音乐化改编和呈现。这个数量还在随着新一季的推出而不断增加。这种持续的、大规模的创作和演绎,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经典音乐库”。
参与的艺术家与文化学者
参与节目的表演者阵容十分强大且多样化,包括了:
在文化解读方面,节目邀请了国内顶尖的文化学者、大学教授(如文学、历史、哲学领域的专家)担任文化嘉宾,他们学识渊博,能够用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方式解读经典,使观众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参与节目的学者数量也众多,且来自不同的学术背景,提供了多元的视角。这种艺术家与学者的强强联合,是节目成功的重要保障。
经典文本如何转化为歌曲,以及如何呈现?—— 创作与舞台过程
经典文本如何转化为歌曲?
将经典文本转化为歌曲是一个复杂的再创作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这个过程是文学与音乐的对话与融合,需要创作团队对两种艺术形式都有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技艺。
表演者与点评嘉宾的遴选
表演者的选择看重其是否能与经典文本产生情感连接,并用音乐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他们不仅是歌手,更是经典的转述者和演绎者。有时会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年龄、风格或经历与文本有特定关联的表演者,以增加表演的深度和说服力。
点评嘉宾(文化学者)的遴选则注重其学术功底、对相关经典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更重要的——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将复杂知识通俗化的能力。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用观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阐释经典的价值和魅力,为观众提供理解经典和歌曲的钥匙。
现场呈现与互动环节
“经典咏流传”的现场呈现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视听盛宴:
舞台设计
舞台通常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灯光、舞美、LED屏幕上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与经典文本意境相符的氛围。例如,表现山水田园诗时,舞台可能呈现出写意的自然风光;表现边塞诗时,则可能展现壮阔或苍凉的景象。
表演形式
除了核心的歌曲演唱,表演中可能还会融入器乐演奏、合唱、舞蹈、情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丰富舞台表现力。
点评与互动
表演结束后,节目会立即进入点评环节。主持人、文化嘉宾与表演者围坐交流,解读文本,分享创作心得和表演感受。这个环节是观众深入理解经典的“课堂”。同时,节目也会设置观众提问或分享感悟的环节,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形成一种“经典在身边”的亲切感。
整个节目的流程设计紧凑而富有层次,从音乐的感染力入手,通过学者的解读提升认知,最终在互动中加深共鸣,共同完成一次与经典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