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张大字报”,历史上特指文化大革命初期,张贴在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被认为是标志性事件之一。这张大字报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有明确的作者、具体的内容、特定的张贴地点以及迅速的传播过程。本文将详细探讨围绕这张大字报的诸多具体细节,包括谁写了它、它说了什么、是在哪里、什么时候被贴出以及它刚出现时的具体情景。
这张大字报是什么?它说了什么?
这张被称为“第一张大字报”的文献,其标题是:
宋硕、陆平、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
这是一个具有强烈质问语气的标题。大字报的正文部分,则围绕这个标题展开,主要内容是对当时北京大学校领导——党委书记兼校长陆平,以及校党委副书记彭珮云提出尖锐的批评和指控。大字报认为,这两位领导人在当时的“文化革命”运动中,采取了压制群众、阻碍革命的做法,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压制学生起来革命。
大字报详细列举了他们所谓的“罪状”,包括不许学生进行批判、不许张贴大字报、不许开会讨论等等。文章使用了当时极具煽动性的政治语言,将陆平、彭珮云的行为定性为反对党中央、反对毛主席的“修正主义”路线。其核心主旨是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或批判以陆平为首的北大党委。
大字报的篇幅较长,内容具体,并非空泛的口号。它有头有尾,逻辑(按照当时的政治逻辑)清晰,旨在说服读者相信北大领导层正在抵制一场被认为是必要的政治运动。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语,而是一篇带有论述性质的檄文。
谁是这张大字报的作者?有多少人?
这张大字报并非由一人完成,而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的七位教职员工合作写成的。这七位作者分别是:
- 聂元梓
- 宋树群
- 夏剑志
- 杨克明
- 赵猷民
- 高云鹏
- 李醒吾
这七人当时都是哲学系的教师或党务工作者。聂元梓是哲学系党总支书记,是这七人中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执笔人。其他六人参与了讨论、修改和抄写等工作。因此,这张大字报是由一个特定的小团体,基于共同的政治认识和诉求,经过讨论策划后集体创作并署名的。共有七位作者。
这张大字报是在哪里被贴出的?
“第一张大字报”被张贴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特定地点。这个地点位于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食堂东墙,靠近一个被称为“三角地”的区域。
“三角地”是北大校园内一块三条路汇集形成的空地,历来是学生获取信息、发布通知、交流观点的重要场所。选择将这张具有爆炸性内容的大字报贴在这里,显然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关注和传播效果。食堂是人流量巨大的地方,特别是用餐时间,来往师生众多,大字报贴在食堂外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围观和阅读。
具体来说,它贴在当时北大大饭厅(即18楼)的东侧外墙上。这个位置醒目,方便人群聚集。
这张大字报是什么时候被贴出的?
这张大字报是在1966年5月25日下午被张贴出来的。
1966年5月是中国政治气氛极为紧张的时期,中央正在准备和发动一场更广泛的政治运动。在这之前的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这份通知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的标志性文件。聂元梓等人在“五·一六通知”发布之后,认为受到了鼓舞,决定以大字报的形式公开批判北大党委。
因此,大字报的张贴时间——1966年5月25日——紧随中央文件之后,其出现直接呼应了当时的政治号召和氛围。
这张大字报是如何被写出来并贴上去的?具体经过如何?
这张大字报的产生是一个酝酿和执行的过程。
酝酿与写作:
自1966年5月中旬,特别是在“五·一六通知”传达后,聂元梓等七人对北大党委领导下的状况感到不满,认为校党委在“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多次开会讨论,决定要有所行动。起初他们考虑过给中央写信,但最终选择了大字报的形式,认为这样能够最直接、最广泛地动员和影响群众。
写作过程是集体的。他们一起讨论大字报的提纲和主要观点,由聂元梓执笔初稿,其他人进行补充和修改。据说他们在撰写过程中,曾多次修改文字,力求用语尖锐、逻辑严密(从当时的政治角度看),具有最大的批判力量。他们使用毛笔和红色的墨水或颜料,在数张较大的纸上书写,因为需要“大字”,所以字体较大,笔画有力。整篇大字报是由几张甚至十几张纸拼接而成,以便容纳全部内容并保证“大”的效果。
张贴过程:
1966年5月25日下午,在完成大字报的写作和抄写后,聂元梓等七人带着写好的大字报和浆糊,来到北大食堂东墙。他们选择下午张贴,是为了赶在师生晚饭前,确保大字报能够立即被大量的人看到。
张贴过程相对简单但需要协同。他们将写好的多张纸张按照顺序,使用浆糊小心翼翼地粘贴在墙面上。由于大字报篇幅较长,粘贴工作需要几人配合完成。他们可能会用扫帚或刷子将浆糊涂抹均匀,然后将纸张贴平,确保不易脱落且文字清晰可见。整个过程可能持续了十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完成张贴后,七位作者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可能在现场观察师生的反应。
这张大字报刚出现时有多少人看到?它如何迅速传播?
在1966年5月25日下午被贴出后,这张大字报立即引起了轰动。
最初围观:
由于张贴地点位于人来人往的食堂东墙,大字报刚贴出,很快就吸引了路过的师生驻足围观。起初可能只有几十人,但随着消息传开(口头相传),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迅速聚集了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人们挤在一起,垫着脚尖,伸长脖子,争相阅读大字报上的内容。现场议论纷纷,表情各异,有震惊、有兴奋、有不解、也有担忧。
内容的传播:
大字报内容敏感且具有冲击力,围观的人群中,有些人会高声朗读大字报上的文字,以便让外围看不清的人也能听到。更多的人则开始动手,拿出笔记本或纸片,一字一句地抄写大字报的内容。在没有复印机和拍照功能的年代,手抄是传播详细信息的主要方式。据说在当天下午和晚上,就有大量的大字报手抄件在北大校园内流传开来。
官方的推动:
这张大字报的迅速传播,不仅是群众自发的围观和手抄,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来自中央最高层的支持。毛泽东本人看到这张大字报的汇报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写得好”,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于是在1966年6月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了这张大字报的全文。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了这张大字报,并配发了题为《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的社论。
通过国家电台和最高党报的传播,这张原本只贴在北大校园墙上、被几百上千人围观手抄的大字报,一夜之间传遍了全国,被亿万民众知晓。这种自下而上的行动(七位作者写作张贴)与自上而下的推广(中央广播和报纸刊载)相结合,使得“第一张大字报”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放大,迅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张贴大字报的风潮。
总而言之,北京大学的这张“第一张大字报”,由聂元梓等七人撰写,内容直指北大校领导的“修正主义”问题,于1966年5月25日下午被张贴在北大食堂东墙的“三角地”区域。它刚出现时即引起大量师生围观和手抄,随后因获得中央的肯定并被通过广播和报纸向全国公布,在极短时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开端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