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庄蹻流誉后”——这一句简短的话,出自流传千古的《千字文》。它将两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并列,并指出他们的名声流传到了后世。这里的“誉”并非都是褒扬之辞,更多的是指他们的名号被后人所知晓和记住。那么,这两位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们因何事而“流誉”?他们的故事又为何会出现在一部用于启蒙的经典之中,并被后人所传诵?本文将围绕这些具体的疑问,详细探讨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来龙去脉及其被后人记住的缘由。
谁是盗跖与庄蹻?
“盗跖”与“庄蹻”是两位在中国历史上以强盗或叛乱首领身份著称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活动的区域也不同,但都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制造了轰动,并因此留下了名声。
盗跖:春秋末年的大盗
盗跖,全名为柳下跖,生活在春秋末年(大致与孔子同时期)。他是鲁国柳下惠(一位以坐怀不乱著称的贤人)的弟弟,但其人生轨迹与其兄长截然不同。盗跖被描绘成一位拥有庞大追随者的强盗首领,其队伍据说有九千人,横行于天下,侵扰诸侯,所到之处,大国不敢开城门,小国则惊慌失措。
关于盗跖,最为人知的记载并非其具体的抢劫行为,而是在道家经典《庄子》中,庄子借孔子与盗跖的一段虚构对话,来阐述其哲学思想。在这段著名的“盗跖篇”中,盗跖被赋予了惊人的口才和一套自己的“盗亦有道”的理论,他斥责孔子的仁义道德是虚伪的,并列举了统治者的诸多罪行,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盗。这段对话极富颠覆性,使得盗跖这个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强盗,而被赋予了一种反抗权威、质疑既定道德秩序的象征意义。
《庄子·盗跖篇》中描述,盗跖“聚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并记录了他与孔子之间那场充满哲学辩论色彩的对话。
因此,盗跖的“流誉后”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庄子》这部经典对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他成为了古代文献中“大盗”的典型代表,其名字成为了强盗首领的代名词。
庄蹻:战国中期的叛乱者与滇王
庄蹻则生活在战国中期,他是越国人。庄蹻的故事与楚国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古滇国紧密相关。根据史书记载,他是越王无疆(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时期的一位将领。
越国在战国中期国力强盛,四处征伐。越王无疆派遣庄蹻率军向西攻打楚国。庄蹻作战勇猛,一路顺利,攻占了楚国大片的疆土,直抵今云南东部地区。然而,就在庄蹻在楚国西南地区取得重大进展时,秦国趁机攻打越国的后方,击败并杀死了越王无疆,越国因此衰落并被楚国所灭。
庄蹻及其军队因为越国的灭亡而被隔断了归路。面对回国无望的局面,庄蹻审时度势,看到他所在的滇地(今云南滇池区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决定留了下来。他“以其众王滇”,即在当地自立为王,建立了古滇国。他改变了军队的服装习俗,融入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使得其统治得以稳定。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庄蹻者,越将也。悉征其兵,溯沅水伐楚,至黔中。会秦击越,灭越,遂阻而弗能反,因都牂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庄蹻的“流誉后”则是因为他作为一位军事将领,能够审时度势,在绝境中开辟新的道路,甚至在西南边陲建立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地方政权——滇国。他的事迹体现了乱世中个人的选择和命运,以及中原政权与边疆地区的关系。他的名字成为了古代西南地区早期开发和政权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何这两位“流誉后”?并非只因恶名
为什么《千字文》这样的启蒙经典会选择这两位以破坏性行为著称的人物,并说他们“流誉后”呢?这并非简单地记录恶名。
-
历史事件的标记
盗跖代表了春秋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极端现象——大规模的武装盗匪及其对既有秩序的挑战。他的故事,特别是《庄子》中的描绘,是理解当时思想文化多元和冲突的一个窗口。
庄蹻则标记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激烈,以及中原势力向西南地区扩张、开发并建立联系的历史进程。他建立滇国是西南夷与中原王朝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
人物性格的典型性
盗跖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独特的逻辑,成为“大盗”的典型形象。他的故事能引发人们对道德、法律和权力的思考。
庄蹻则展现了将领的军事能力、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以及开创局面的勇气。他从越将到滇王的转变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
文本传播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故事被载入了重要的历史和思想经典。《庄子》记述了盗跖,使他进入了哲学讨论的范畴;《史记》和《汉书》等正史记录了庄蹻的事迹,确认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千字文》作为一部高度浓缩的常识性读本,其编写目的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串联起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人们识字和了解世界。收录盗跖和庄蹻,是出于选取具有一定历史知名度和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以增加文字内容的丰富性和知识性,而非歌颂其行为。他们是被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类型被记录下来的。
因此,“流誉后”在这里更像是“其事被后人知晓并议论”,强调的是他们的历史存在感和对后世知识体系的贡献(作为历史典故和人物被提及),而非纯粹的道德赞扬。
他们在何时何地活动?
-
盗跖的时代与区域:
盗跖活跃在春秋末年,大约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他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当时鲁国及周边诸侯国的交界地带,即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北部一带。他率领的盗匪集团四处流窜,没有固定的巢穴,而是以强大的机动性侵扰各地。
-
庄蹻的时代与区域:
庄蹻活跃在战国中期,大约公元前四世纪后期。他最初作为越国将领,从越国出发,溯沅水(今湖南境内)一路西进,攻打楚国,其军事行动范围涉及今湖南、湖北西南部、贵州东部、云南东部等广大区域。最终,他及其军队留在了滇地,即今云南省的滇池区域,并在此建立了古滇国。
关于他们,有多少传说与史实?
关于盗跖和庄蹻,流传至今的既有史实记载,也有大量传说和文学加工的成分。
-
盗跖:史实模糊,传说丰富
正史中对盗跖的记载非常简略,甚至有些学者怀疑历史上是否存在一个如此规模的盗匪首领。其形象主要是在《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中被提及,尤其是《庄子·盗跖篇》的描绘最为生动详尽,但这段对话更被视为庄子借历史人物之口表达哲理的寓言,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录。因此,关于盗跖的具体生平、事迹、结局等,史实成分很少,更多的是一种被后世思想家和文人反复引用的“大盗”符号。传说中他凶残、狡诈,但又具备常人不具备的胆识和口才。
-
庄蹻:有正史可循,但细节有限
相比之下,庄蹻的事迹在《史记》和《汉书》等正史中有明确的记载,尤其是他受越王派遣伐楚、越国被灭、最终在滇地自立为王并“变服从俗”等关键事件,都可以在正史中找到出处。这些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庄蹻活动的时间、背景、主要经历和结局的轮廓。然而,关于他攻打楚国的具体战役细节、他在滇地建立政权的过程以及他融入当地习俗的具体情况,史书的记载相对简略,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后世的一些地方志或传说可能会补充一些细节,但其真实性需要考证。他的故事更多地被视为一段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而盗跖的故事则更多地带有寓言色彩。
他们如何“流誉后”?通过哪些途径?
盗跖和庄蹻之所以能够“流誉后”,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途径:
-
经典文献的记载与传播:
这是最主要且最关键的途径。
盗跖被记载于道家经典《庄子》,尤其是那篇充满哲学思辨的“盗跖篇”。《庄子》作为先秦重要的思想著作,历来受到学者和文人的重视与研究,其内容的传播极大地提升了盗跖的知名度。此外,其他先秦著作如《荀子》、《吕氏春秋》等也提到了盗跖,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大盗”形象。
庄蹻则主要被载入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史记》和《汉书》。这两部史书的地位不言而喻,是后人了解先秦两汉历史最主要的依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详细记述了庄蹻入滇的经过,奠定了他作为古滇国早期历史人物的地位。 -
《千字文》的普及:
《千字文》自南北朝时期问世以来,一直是蒙学(古代儿童启蒙教育)和士人学习的基础读物,其流传之广,几乎家喻户晓。将“盗跖庄蹻流誉后”这样的人物写入其中,使得他们的名字被纳入了最基础的知识体系,成为了人们从小就可能接触到的历史典故。这种普及程度是其他很多只在专业史书或哲学著作中出现的人物难以企及的。
-
文学创作与民间故事:
虽然他们不像一些历史人物那样拥有大量以其为主角的小说或戏剧,但作为典故,他们的名字和事迹会出现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中,被用作比喻或引证。例如,在描述大规模盗匪或叛乱时,常会引用“盗跖之徒”来形容;在讲述边疆开拓或乱世求存的故事时,庄蹻的事迹也会被提及。这种间接的引用和渗透,也 contributed to their lasting notoriety.
-
历史学者的研究与引用:
历代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在研究先秦历史、哲学思想、边疆民族史等方面时,都会引用到盗跖和庄蹻的记载,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这种学术上的关注也保持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盗跖和庄蹻之所以能够“流誉后”,并非因为他们是道德上的楷模,而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或经历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无论是破坏还是开创),并且他们的故事幸运地被记录在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哲学或启蒙经典中,特别是《千字文》的普及,让他们的名字得以进入更广泛的知识传承体系。
如何理解他们在《千字文》中的位置与作用?
《千字文》是一部独特的文本,它将互不关联的字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内容包罗万象,旨在用最短的篇幅传授最多的基础知识。在《千字文》中,“盗跖庄蹻流誉后”这句并非孤立存在,它往往出现在描述历史人物或褒贬评价的部分。
《千字文》中,这段文字通常前面可能提及一些古代的圣贤君子或英勇事迹,然后会过渡到一些并非完全正面的人物或现象。
例如,在描述完一些正直或有功的人物后,紧接着可能会出现对反面人物的提及。将“盗跖庄蹻”与“流誉后”联系起来,在《千字文》的语境中,可以理解为:
-
历史多样性的体现:
历史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构成的,既有功臣良将、圣人贤士,也有叛逆枭雄、盗匪流寇。《千字文》试图勾勒历史的概貌,便需要包含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以呈现历史的复杂性。
-
警示或对比的作用:
将这些反面人物与“流誉后”联系,可能也隐含着一种警示:即使是恶名,也会被历史记住。或者通过对比,反衬出那些因德行而流芳百世的圣贤更加值得学习和铭记。它是在告诉学习者,历史会记录各种人,他们的行为都会留下痕迹,影响后世的看法。
-
丰富词汇和知识点:
从编写技巧上看,选择这两个具有独特历史背景的人物,也丰富了文本所包含的历史典故和人物名称,有助于学习者积累历史知识和词汇。
因此,他们在《千字文》中的出现,并非是对其行为的认可或赞美,而是作为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或事件代表,被编入这个知识框架中,以达到教育和启蒙的目的。学习者通过这句,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名声(无论是好是坏)被流传了下来,进而可以引导他们去了解更详细的历史故事。
总而言之,“盗跖庄蹻流誉后”这句话,以简洁的方式点出了两位在中国历史上以非传统甚至负面方式留名的人物。通过探究他们各自的生平事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被载入经典文本并广泛传播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他们的“流誉”并非简单的美名,而是历史记忆选择和保留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历史叙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们的故事,是历史长河中,即使是边缘或反叛的角色,也能通过特定的方式,在后世的知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