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热点瞬息万变,而有些特定的瞬间或人物,因为其独特的表现,会被网友捕捉并赋予新的生命力,成为广为流传的网络“梗”。潘周聃,正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原本是一位优秀的学子,因在某档电视节目中的一次亮相,意外地成为了一个被无数人模仿和提及的网络文化现象。那么,围绕【潘周聃是什么梗】这个核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了解这个梗的方方面面。

这个“梗”具体是什么?(什么)

潘周聃这个“梗”,特指他在一档科学竞技类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出场时的标志性动作。这个动作通常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 急速且幅度较大的头部转动:当他的名字被主持人念到,画面切到他时,他会有一个快速、有力地将头转向前方舞台或主持人的动作。
  • 挺直的站姿与独特的步态:在头部转动之后,他迈步走向舞台中央,其站姿显得非常挺拔,走路的姿势则被网友形容为一种带有自信甚至略显“拽”(神气、傲慢)的独特韵律。
  • 特定的表情:虽然表情变化不大,但结合头部的转动和挺拔的姿态,给人一种专注、自信、一丝不苟的印象。

简单来说,这个梗的核心载体就是一段非常短的、潘周聃在节目中出场时进行“扭头+走路”的视频片段。

这个“梗”最初出现在哪里?(哪里)

这个梗的源头非常明确,就是江苏卫视播出的《最强大脑》这档节目。

  • 具体来说,是《最强大脑》第九季节目中,潘周聃作为参赛选手首次出场时,从选手等候区走向舞台中央的短暂过程。
  • 这段几十秒甚至更短的出场片段被网友截取、传播,并最终演变成了网络梗。
  • 最初的传播平台主要集中在以短视频为主的社交媒体,例如抖音、Bilibili、快手等,随后迅速扩散到微博、论坛等其他网络平台。

为什么这个特定动作会成为“梗”?(为什么)

一个简单的出场动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病毒式传播的网络梗,并非偶然,其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 视觉上的冲击力:潘周聃的头部转动幅度大且速度快,在节目中众多选手的出场方式中显得非常突出和独特。这种带有“锐利感”的动作,瞬间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 姿态所传达的感受:他挺拔的站姿和走路的姿势,被很多网友解读为极度自信、胸有成竹、甚至带有一丝“舍我其谁”的傲气(褒义或玩梗性质的解读)。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和模仿灵感。
  • 反差感:潘周聃作为一名高学历、高智商的选手,其在节目中展现出的严谨和专业形象,与他这段略显戏剧化和风格化的出场动作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反差,增加了其“梗”的喜剧效果或玩梗价值。
  • 易于模仿和传播:这个动作的核心是“扭头+走路”,非常简单明了,任何人都可以尝试模仿,这极大地降低了二次创作和传播的门槛。
  • 短视频平台的助推: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形式与这种简短、视觉冲击力强的片段高度契合,使得该片段能够快速被截取、配乐、二次剪辑和分发,呈几何级数传播。

许多网友在评论或模仿时,会用“拽”、“自信即巅峰”、“自带BGM”、“一股学霸的压迫感”等词语来形容这个动作所带来的感受,这进一步强化了这个梗的内涵和传播势头。

这个“梗”有多少模仿和衍生内容?(多少)

用“多少”来衡量这个梗的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 模仿视频数量:在梗最火爆的时候,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海量的模仿视频。从普通网友到网红,甚至是一些品牌账号都曾模仿过潘周聃的出场动作。粗略估计,模仿视频的数量可能达到数十万甚至更多。
  • 视频播放量和互动量:与该梗相关的原始视频片段和大量的模仿、恶搞视频,在全网的总播放量是极其巨大的,轻松破亿。点赞、评论和转发等互动数据也非常惊人。
  • 相关话题讨论度:在微博、知乎等平台,关于“潘周聃的出场”、“模仿潘周聃走路”等话题也产生了非常高的讨论度,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 表情包和二次创作:除了视频模仿,还衍生出了大量的静态表情包、GIF动图,以及将潘周聃的出场片段与其他视频内容进行混剪、配乐的二次创作内容。

可以说,这个梗在短时间内迅速渗透到中文互联网的角角落落,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是现象级的。

网友们是如何模仿和使用这个“梗”的?(如何/怎么)

潘周聃的梗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极高的可玩性和模仿性。网友们以各种方式来复刻和使用它:

如何模仿这个动作?

  1. 找到合适的时机:模仿者通常会在需要“隆重出场”、“自信登场”、“展示实力”或者仅仅是为了搞笑的场合进行模仿。比如走进教室、办公室、食堂,或者在聚会时。
  2. 准备姿势:身体站直,保持一个相对挺拔的状态。
  3. 执行核心动作:快速而有力地将头部转向正前方或目标方向,同时开始迈步。关键在于头部转动的速度和力量,以及迈步时的节奏感。
  4. 搭配神情和步伐:脸上可以尝试还原潘周聃那种略带严肃和自信的表情,走路时步子可以迈得稍大一些,或者加入一些摆臂的动作,增强戏剧效果。
  5. 选择BGM(背景音乐):很多模仿视频会配上《最强大脑》节目中选手出场时常用的背景音乐,或者一些节奏感强、听起来很有气势的音乐,以增加“内味儿”(指那种熟悉的感觉)。

如何使用这个梗?

  • 直接引用视频片段:在评论、弹幕或聊天中,直接发送潘周聃出场时的视频片段或GIF,表达“轮到我出场了”、“展示真正的技术”、“我很自信”等含义。
  • 文字描述:在文字交流中,用“潘周聃式出场”、“感觉自己潘周聃附体”等词语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特定场合的表现。
  • 二次创作和混剪:将潘周聃的出场片段与其他热门视频、动漫角色、影视片段等进行剪辑,创造新的笑点和情境。例如,将他剪辑到电影颁奖礼、武术比赛等场景中。
  • 作为某种状态的代名词:“潘周聃状态”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专注、非常自信、不苟言笑但气场强大、或者即将要做一件重要事情时的状态。
  • 作为一种“模因”(Meme):在各种网络社区和语境下,这个动作本身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表达符号,代表着某种特定的“登场”或“秀”的感觉,即使不了解潘周聃本人,也能理解这个动作所传达的玩梗意味。

这个“梗”代表了什么意义?(进一步探讨“怎么”和“什么”)

抛开个人,潘周聃这个梗在网络文化中代表了几层有趣的意义:

  • 对个体独特性的捕捉与放大:互联网善于从普通或严肃的场合中捕捉到个体的微小、独特之处,并将其放大、传播,形成具有群体共鸣的玩梗素材。
  • 自信与“拽”的文化解读:网友们将这个动作解读为自信甚至是一种“拽”,这反映了大家对这种外放式、有气场的个性的一种围观、戏谑或推崇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模仿潘周聃走路,也是一种对自信姿态的戏仿和体验。
  • 短视频时代的造梗模式:潘周聃梗的流行路径——由特定节目片段产生,在短视频平台爆发,通过海量模仿和二次创作扩散——是当前许多网络梗诞生的典型模式。它证明了视觉化、易模仿、有记忆点的短内容在网络传播中的巨大能量。

总而言之,潘周聃的梗,是从他在《最强大脑》节目中一次出场时,因其独特、快速、充满个人风格的“扭头+走路”动作被网友捕捉,并在短视频平台海量传播和模仿后形成的。这个梗以视觉冲击力强、易于模仿和具备多种解读空间为特点,成为了当时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化现象,被网友们用来表达出场、自信、炫技或仅仅是为了带来欢乐。


潘周聃是什么梗

By admi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