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水浒传》无疑是一部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杰作。它塑造了一群梁山好汉,讲述了他们从聚义到反抗,再到招安直至悲剧结局的故事。然而,许多读者在接触《水浒传》时,可能会注意到存在着不同版本,其中一个常常被提及,且引起好奇的版本便是——“未删减版”。
那么,“水浒传未删减版”究竟是什么?它与我们通常看到的版本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删减和未删减之分?如果想阅读,又该去哪里寻找?
是什么?——“未删减版”的含义与主要特征
当我们谈论《水浒传》的“未删减版”时,通常不是指一个绝对没有经过任何修订的原始手稿(因为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的原稿已佚失),而是指那些保留了相对完整内容的版本,特别是那些包含全部一百二十回的版本。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水浒传》的版本流传非常复杂,主要分为几个大的系统:
- 繁本: 包括一百回、一百二十回的版本。这些版本内容相对完整,尤其保留了梁山好汉在接受招安后,奉命征讨田虎、王庆、方腊等南方起义军,直至最终悲剧结局的全过程。其中,一百二十回本是流传最广、也最常被视为“未删减”代表的版本。
- 简本: 包括七十回、七十一回的版本,以及其他一些更简略的版本。这些版本通常在梁山好汉大聚义后戛然而止,或者只草草交代一些结局,而删去了招安后的征讨和惨烈死亡的大部分内容。最著名的简本是明末清初金圣叹修订的七十回本(实际上是从原书第七十一回开头开始删改,保留了前七十回的内容)。
因此,“水浒传未删减版”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它包含了招安后征战并最终消亡的这四十多回内容。这部分内容详细描写了好汉们如何为朝廷卖命,如何在这过程中遭受巨大牺牲,直至宋江等人遭受迫害,幸存的好汉各奔东西或客死他乡,描绘了一幅宏大而悲凉的英雄末路图景。
与常见版本的具体不同
如果将“未删减版”(120回本)与常见的“金圣叹本”(70/71回本)进行比较,主要的不同点集中在故事的后半部分:
- 故事的完整性: 120回本叙述了从梁山聚义(大约对应金本前70回)到接受招安,再到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直至宋江等人被毒死、李逵被拉到坟前处死、吴用花荣吊死、卢俊义被水银毒害等一系列悲剧性的结局。金圣叹本则通常在“忠义堂石碣受天文”之后不久就结束了,故事停留在梁山事业达到顶峰的阶段。
- 主题和情感: 120回本通过后续的征战和死亡,极大地深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残酷以及个体英雄在强大国家机器下的无奈命运。金圣叹本则更侧重于描绘好汉们的反抗精神和梁山内部的兄弟情义,结局相对开放或更具理想色彩(尽管金圣叹本人认为这样结尾更能体现英雄的悲哀)。
- 人物命运的交代: 120回本详细交代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绝大多数人的最终结局,包括他们的死亡方式、少数幸存者的去向等,使得人物命运更加清晰完整。简本则大量留白。
为什么?——删减产生的历史与文化原因
《水浒传》为何会被“删减”,特别是后来的金圣叹本为何如此流行,主要原因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和审美等多个层面:
1. 政治原因与思想控制
《水浒传》作为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其内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犯上作乱”色彩。虽然故事结局是招安,并在招安后服务于朝廷,但前半部分对贪官污吏的揭露和对起义行为的肯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统治者看来,仍然是需要警惕甚至加以限制的。
尤其到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对于这类可能引发反抗思想的作品常常进行审查和禁毁。招安后征讨方腊等起义军的情节,虽然体现了“为国平叛”的一面,但其中好汉们的悲惨结局,特别是宋江等人的非正常死亡,可能被视为对朝廷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影射,带有讽刺和批判意味,这同样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
2. 文人修订与审美取向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对《水浒传》非常喜爱,但同时也有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审美标准。他认为原书一百二十回结构松散,尤其是招安后的部分,英雄气概减弱,情节冗长,甚至有些“蛇足”。他极力推崇前七十回中梁山好汉聚义反抗的部分,认为这部分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魅力和小说的艺术成就。
因此,金圣叹大刀阔斧地将《水浒传》修订为七十回本,并为其作序和详细的批注。他甚至将原书的结局改为卢俊义的噩梦,以此强调“不招安”的立场,并认为这样更能体现英雄的悲剧——不是死于征战,而是无法逃脱的天数和命运。
金圣叹的批改在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七十回本因为其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更集中的情节,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最流行、最广泛阅读的《水浒传》版本,导致原有的繁本(包括120回本)相对流传不广,甚至一度被误认为是“增补”的版本。
3. 版本流传与编辑选择
在印刷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书籍的流传依赖于抄写和刻印。不同的抄本和刻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讹、增删或修改。出版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或遵循当时的审查规定,也可能选择出版特定版本(例如更短、更“安全”的版本)。这种版本流传的复杂性也导致了不同长度版本的存在。
哪里?——如何找到“未删减版”
如果想要阅读《水浒传》的未删减版(主要是指120回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寻找:
1. 学术或古典文学出版物
- 专业出版社的校注本: 一些专注于古典文学出版的出版社(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会出版基于不同古籍版本的《水浒传》校注本。在选择时,需要仔细查看书的介绍或前言,确认其底本是“一百二十回本”。这些版本通常会附有详细的校勘记和注释,学术性较强。
- 影印本或点校本: 更为专业的学者或爱好者可能会寻找一些古代刻本的影印本,或者基于某个特定古本进行点校整理的版本。这些版本更能体现早期版本的风貌,但阅读门槛可能较高。
2. 图书馆与档案馆
- 大学图书馆或研究机构图书馆: 这些地方通常收藏有较多版本的《水浒传》,包括一些珍贵的古籍或民国时期的版本。通过图书馆的目录可以查找馆藏的120回本。
- 国家图书馆或省级图书馆: 作为国家或地区的文献中心,这些图书馆通常拥有最齐全的《水浒传》版本收藏,是研究者查阅不同版本的首选地。
3. 图书市场与网络平台
- 大型书店的古典文学区: 在规模较大的实体书店或网络图书销售平台,搜索《水浒传》时,留意版本信息。很多现代出版的普及本也会明确标注是“一百二十回本”,通常会说明是依据某个古本整理而来(例如,以杨定见刊本为底本的120回本)。
- 二手书市场或古籍书店: 在一些专门的二手书网站或古籍书店,有时也能找到较早出版的120回本。
- 数字图书馆与在线资源: 部分数字图书馆项目或致力于古籍数字化的平台,可能提供一些古籍版本的《水浒传》全文扫描或电子文本,其中可能包含120回本。但需要注意来源的可靠性。
如何识别: 最直接的识别方法是查看目录。如果目录列出了从第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的章节名,并且后半部分包含“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等内容,那么这很可能就是一个120回的“未删减”版本。
多少?——版本的数量与内容的差异量
“未删减”版本的数量
准确地说,现存的《水浒传》古籍版本数量众多,且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仅仅是120回本,也有不同的刻本系统,其中以明代杨定见刊印的《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传》120卷本(通常被认为是120回本的代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系统的120回本。
除了120回本,还有100回本,它虽然比120回本少了征田虎、王庆等部分,但依然保留了征方腊的情节,因此也比70回本更加完整,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是“未删减”体系中的一员。甚至还有一些更早期、更简略的版本。
所以,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绝对唯一的“未删减版”。当我们说“未删减版”时,最普遍指的是以120回本为代表的包含完整招安及征战结局的繁本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不同的刻本之间文字细节会有所出入。
内容的差异量
内容上的差异量,如果以最流行的金圣叹70回本和120回本对比,差异主要体现在后期的约50回内容(从原书的71回至120回)。这约50回的内容,详细展开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和个体命运的变迁。
这些被“删减”的内容并非仅仅是故事的延续,它们极大地改变了整个小说的基调和主旨。从高潮迭起的反抗到身不由己的征战,从兄弟情深的聚义到同袍相残或牺牲殆尽的悲歌,这约50回的内容提供了理解《水浒传》深层悲剧性和复杂性的关键。
因此,内容的差异量不仅仅是文字多寡的问题,更是故事走向、人物命运和主题表达上的巨大不同。
如何?——如何阅读与理解“未删减版”
阅读《水浒传》的120回未删减版,特别是习惯了70回本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调整阅读心态
70回本的故事在高潮处结束,留下了较多想象空间。而120回本则将故事引向了一个明确且悲壮的结局。阅读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接受好汉们并非一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快意恩仇”,而是最终不得不面对被招安、被利用、被牺牲的残酷现实。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显得压抑和悲凉。
2. 关注招安后的情节
仔细阅读招安后的章节,它们详细描绘了梁山好汉在体制内的挣扎。看他们如何面对新的敌人(其他起义军,而非贪官污吏),如何适应朝廷的规则,如何处理内部的分歧,以及如何在一次次血腥的战斗中消耗自己。这些情节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以及个体英雄的悲剧命运至关重要。
3. 对比思考不同版本的价值
如果有机会,可以尝试对比阅读70回本和120回本。思考金圣叹为何要这样修改,他的修改带来了什么效果,又失去了什么。这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理解不同版本背后反映出的时代背景和文人观念。
4. 借助校注和研究成果
选择带有详细校注的120回本进行阅读,可以帮助理解古文、典故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同时,可以参考一些关于《水浒传》版本研究或主题分析的学术著作,加深对120回本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5. 理解其悲剧的力量
120回本的魅力和深刻之处,恰恰在于其完整的悲剧结构。它不仅仅歌颂了英雄的反抗,更揭示了这种反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无奈结局。通过阅读未删减版,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乱自上作,反自下生”的逻辑,以及英雄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复杂关系。
总而言之,阅读《水浒传》的未删减版(120回本)是对这部古典名著一次更深入、更完整的探索。它呈现了作者更为宏大和复杂的构思,让读者能够一窥梁山好汉从聚义到毁灭的全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