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转折点”并非指单一的某个日子或某场战斗,而更多是指战争性质、双方战略态势以及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这个转折通常被认为是从日军快速进攻阶段转向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转变。
是什么: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核心指的是战争从日军速战速决、占领主要城市的“战略进攻阶段”,转变为中日双方陷入僵持、战线相对稳定、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形式的“战略相持阶段”。这一转变大约发生在中国军队撤离武汉和广州之后,即1938年10月前后。
转变前的特点:
- 日军拥有绝对的海陆空优势,采取大城市、主要交通线、重要工矿区的逐次占领战略。
- 中国军队主要进行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伤亡惨重,国土快速沦陷。
- 战线变化迅速,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太原、徐州、武汉、广州等相继失守。
转变后的特点:
- 日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不足以完全占领并控制广大占领区和后方。
- 中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撤往大后方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调整战略,利用广阔的国土和民众基础,开展持久战和游击战。
- 形成了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为主,在大后方外围与日军保持对峙,进行防御或局部反击)和敌后战场(共产党军为主,在日军占领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并存的局面。
- 战争进入消耗和耐力的比拼。
为什么:日军速胜图谋破产与中国持久抗战能力的显现
这一转折点之所以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本在于日军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潜力,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未能实现。
日军速胜图谋为何破产?
- 中国幅员辽阔: 中国巨大的地理空间使得日军难以通过占领几个大城市就迫使中国投降。国民政府和工业可以迁往内地继续抵抗。
- 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尽管付出巨大牺牲,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多次战役(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等)中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迟滞了其进攻速度。
- 中国民众的觉醒与参与: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使得日军面对的是一个决心抵抗的整体国家,而非仅仅是政府或军队。
- 后勤补给线的拉长: 日军占领区域越多,其漫长的补给线就越容易受到攻击和干扰。
- 国际环境的限制: 尽管早期国际援助有限,但日本的侵略行径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本的行动,也为中国提供了道义支持和少量物资援助。
中国为何能够实现持久抗战?
- 战略空间的运用: 中国政府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将工业、学校、政府机构等迁往大后方(如重庆、成都、昆明等地),保存了抗战潜力。
- 持久战理论的指导: 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的持久战理论,明确了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为处于劣势的中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增强了坚持抗战的信心。
-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创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新的战场,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使其“以战养战”的企图破灭。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维系: 国共两党合作尽管摩擦不断,但在名义上的合作维持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凝聚了抗战力量。
- 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表现出的巨大牺牲精神和抵抗意志,是坚持抗战的根本动力。
哪里:战线稳定与敌后游击的广阔区域
战略相持阶段的“哪里”,不再是前一阶段集中于沿海和主要河流沿线的有限区域,而是覆盖了中国广阔的东部、北部和中部沦陷区及其周边。
- 正面战场: 主要分布在大后方(西南、西北)的外围,如湖南(长沙是反复争夺的焦点)、湖北、江西、河南、广西等省份的边缘地区,国民党军队在此构筑防线,与日军进行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著名的长沙会战就多次发生在这个阶段。
- 敌后战场: 广泛存在于日军占领区的后方及乡村地区,包括华北(河北、山西、山东、察哈尔、绥远)、华中(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河南部分地区)和华南(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就散布在这些区域,例如:
- 晋察冀边区(河北、山西、察哈尔交界)
- 晋冀鲁豫边区(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交界)
- 晋绥边区(山西、绥远交界)
- 山东根据地
- 华中根据地(苏南、苏中、苏北、皖南、皖中、皖北、豫鄂边等)
这些根据地是游击战的主要舞台。
- 交通线: 日军主要控制着城市和重要的铁路、公路、河流交通线。而敌后武装的重要任务就是破袭这些交通线,切断日军的联系和补给。
多少:兵力牵制与战斗规模
在战略相持阶段,尽管没有像武汉会战那样百万规模的超大型战役,但战争在更广阔的区域内以更高的烈度消耗着双方的资源。
- 日军兵力: 在这个阶段,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的兵力持续增加,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用于中国战场的陆军兵力长期维持在100万至120万左右,甚至更高,这还不包括海军、空军以及数量庞大的伪军。这些兵力大部分被牵制在维护占领区治安、防御根据地武装的进攻以及执行“扫荡”任务上。
- 中国兵力:
- 国民党军队: 撤至大后方后,通过整补、征兵,虽然装备和训练仍有差距,但保持了相当规模的部队,总兵力维持在数百万。他们主要负责正面战场防御和抵御日军对大后方的进攻。
- 共产党领导的武装: 敌后武装力量在相持阶段得到显著发展。例如,八路军从最初的3万余人发展到1940年的约40万人,新四军也发展到约10万人,民兵数量更是庞大。他们在敌后战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和部分运动战。例如,著名的百团大战(1940年),就是共产党军队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破袭战,参战兵力达到了约40万人,攻击了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和据点1800多处。
- 伤亡与消耗: 尽管具体数据难以精确统计,但在长达数年的相持阶段,双方持续的战斗、扫荡与反扫荡、破袭与反破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物质消耗。日军在华平均每月伤亡约万人,而中国军队和民众的伤亡更是数倍于此。
- 物资与经济: 中国东部精华地区沦陷后,国民政府经济转入困境,依靠大后方有限的工业和外部援助支撑战争;日军则试图通过掠夺和“以战养战”来弥补消耗,但漫长的战线和敌后武装的破坏使其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
如何:战略调整与战术运用
转折点的出现以及相持阶段的维持,得益于中日双方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和战术。
中国方面的“如何”:
- 国家战略: 确定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放弃速胜幻想,准备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
- 军事战略:
- 正面战场: 以防御为主,利用山川地形构筑工事,迟滞、消耗日军,保护大后方。在条件有利时进行局部反击(如三次长沙会战)。
- 敌后战场: 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人民战争。战术上灵活机动,采取伏击、袭击、破袭、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游击战术。建设抗日根据地,作为游击战争的依托和部队休整补充的基地。
- 经济和民生: 将有限的资源和工业能力迁往大后方,发展战时经济。鼓励生产,保障供给。
- 政治和组织: 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全国民众参与抗战。在敌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日本方面的“如何”:
- 国家战略: 放弃了短期内迫使中国国民政府投降的 목표 (目标),转为“以战养战”,扶植伪政权,稳定占领区,并准备南进太平洋或北进苏联。
- 军事战略:
- 正面战场: 维持对峙态势,集中兵力打击国民党主力,但难以组织大规模战略进攻。
- 敌后战场: 采取“囚笼政策”,试图以交通线和据点(碉堡)将根据地分割包围,进行频繁的“扫荡”(清剿),辅以残酷的“三光政策”以摧毁抗日武装和根据地。
- 情报与宣传: 加强情报收集,对中国军民进行政治瓦解和欺骗宣传。
- 经济掠夺: 在占领区实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以支持其战争机器。
怎么:战争性质和格局的变化
从战略进攻到战略相持的转变,彻底改变了中日战争的格局和性质。
- 战争性质: 从日本单方面快速侵略扩张,变为双方长期对峙、残酷消耗的持久战。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不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优势,而是双方综合国力、战争潜力、民众支持以及战略韧性的比拼。
- 战场格局: 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犬牙交错、相互配合(尽管有摩擦)的独特局面。日军不仅要面对正面战场的防御,更要疲于应付敌后无处不在的游击袭扰,兵力被高度分散和牵制。
- 国际影响: 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部分陆军,使其无法全力投入对苏联的战争,也延缓了其南进太平洋的步伐。这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持久抗战赢得了更多国际同情和援助。
- 国内影响: 抗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团结精神。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和武装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为抗战胜利和之后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国民党政府在战时体制下也维系了国家的运转,但也面临通货膨胀、腐败等问题。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从单纯的防御转变为通过持久战和游击战消耗敌人、积蓄力量的战略阶段。它粉碎了日本速胜中国的企图,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并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