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帛书道德经?它被发现于何处?

“帛书道德经”是指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郊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两件写在丝帛上的《道德经》写本。它们是目前已知存世最早的《道德经》版本写本,为研究老子思想和《道德经》文本的流传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材料。

这些珍贵的文献于1973年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墓主人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儿子,约卒于公元前168年)的墓葬中被发现。与它们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其他珍贵文物,包括其他帛书(如《周易》、《战国纵横家书》等)、竹简、漆器、丝织品、陶器等,构成了一个极为丰富的西汉初期文化宝库。

“帛书”顾名思义,是指写在丝织品(特指当时的丝帛)上的书籍。在纸张普及之前,丝帛和竹简是主要的书写载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即是这一时期书籍形态的典型代表。

帛书道德经有哪些具体特征?

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共有两件,被称为甲本乙本,都写在完整的帛面上,并非分章节的独立书写:

甲本与乙本:有何不同?

  • 年代: 甲本的抄写年代略早于乙本。
  • 字体: 甲本的字体风格更显隶意,结构较为疏朗,抄写相对随意。乙本的字体更趋向成熟的汉隶,笔画工整,抄写更为规范严谨。
  • 内容: 两本都完整地保留了《道德经》的文本,但在文字上有许多异文(即同一个字或词在不同版本中写法不同)。此外,甲本附有较多抄写者附加的句读符号,乙本则较少。
  • 避讳: 乙本中出现了对西汉王朝建立者刘邦及其父刘太公名讳的避讳(如将“邦”写为“国”或缺笔,将“里”字缺笔以避讳刘太公的字“执嘉”中的“嘉”音近的“里”),而甲本没有这些避讳。这一点对于确定乙本的抄写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物理形态与材质

两件帛书都书写在质地细腻的丝帛上。帛书一般高约20-30厘米,长度则取决于文本的长短,展开后可达数米。文本写在宽幅的丝帛上,从右往左竖行书写,没有明确的章节或篇名标注,看起来就像连续的文本卷轴。书写工具是毛笔和墨汁。

书写风格与文字

帛书道德经的字体是早期汉隶,正处于从秦篆向汉隶演变的过渡阶段。其笔画仍保留一些篆书的圆转,但也出现了隶书的扁平、波磔等特征。这种字体风格为研究中国古文字和书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帛书中的许多文字写法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本(如王弼注本)有较大差异,这反映了《道德经》在早期流传过程中的文本复杂性。

为何帛书道德经的发现如此重要?

帛书道德经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古代文献发现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提供了已知最早的道德经版本证据

在马王堆帛书出土之前,流传最广且年代相对较早的《道德经》版本是王弼注本(约公元3世纪)。帛书道德经的年代远早于王弼本,将《道德经》的文本可靠年代提前了数百年,使其成为研究《道德经》原始文本和早期面貌的基石。

揭示了早期文本流传的面貌

帛书与通行本在篇章顺序和文字上的差异,有力证明了《道德经》在汉初并未形成一个固定的、唯一的版本。不同地域、不同流派可能有不同的传抄本,这对于理解古代文献的传播和演变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展示了早期道家思想的原始形态

帛书中的一些异文,虽然有时只是一字之差,但可能对某些句子的理解产生微妙甚至重要的影响。通过比对帛书与通行本,学者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道德经》的原始含义,辨析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增删或改动,从而更接近老子思想的原始面貌。

提供了早期汉字、书法、文献学资料

帛书不仅是《道德经》的版本证据,更是研究早期汉字形态、书法艺术、书籍制作、文献整理的珍贵实物。其字体、书写风格、避讳现象、甚至抄写者的习惯,都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证据。

帛书道德经与通行本有哪些具体差异?

帛书道德经与我们今天常见的《道德经》(主要是王弼注本)在文本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章顺序颠倒: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这是帛书道德经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我们习惯的《道德经》是按照“道可道,非常道……”开始的,即先是《道经》(第1-37章),后是《德经》(第38-81章)。然而,马王堆帛书两本的顺序都是将《德经》放在前面(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开始),然后才是《道经》。这种顺序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当时对《道德经》理解或侧重点的不同,或许认为“德”是“道”在人间实践和体现的结果,因而更具实践指导意义,故将其置于首位。

文字异文与增补

帛书中存在大量的文字异文,即与通行本不同的字词。这些差异有时是同音假借,有时是意义相近的词替换,有时甚至是增添了通行本所没有的字句。例如,通行本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在乙本中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甲本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再比如,通行本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在帛书甲乙本中是“大器免成”。这些异文为《道德经》的训诂和义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些帛书中的文字更古老或更符合语境,帮助学者们纠正了通行本中的一些讹误。

避讳现象

如前所述,乙本中出现的汉初避讳字(如避刘邦名“邦”,避刘太公名“执嘉”相关的字),是通行本所没有的。这不仅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也反映了抄写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份。

帛书道德经是如何保存下来并如何被准确断代的?

帛书道德经之所以能够穿越两千多年保存至今,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墓葬环境:

墓葬环境的独特保护作用

马王堆汉墓是一座结构复杂、密封性极好的地下墓葬。墓穴深埋地下,外层填筑了厚厚的白膏泥和木炭,形成了一个隔绝空气和湿气的良好环境。墓室内部多重棺椁紧密套叠,最内层还有疑似用于防腐的棺液。这种缺氧、恒温、恒湿的环境,有效地抑制了细菌和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使包括帛书在内的有机物质得以惊人地保存下来。丝帛本身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稳定性,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易腐朽。

出土文物的综合断代

马王堆三号墓的年代确定并非仅仅依靠帛书。考古学家通过对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特别是漆器上的纪年文字、丝织品的纹样和技术)、遣策(随葬品清单上的文字记录)以及帛书内容(尤其是乙本中的避讳字和文字风格)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该墓的年代应不晚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乙本的避讳字提供了更精细的年代范围,表明它抄写于刘邦父亲刘太公去世(公元前197年)之后、汉文帝登基(公元前180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因此抄写年代可能在公元前190-180年之间。甲本由于没有避讳字,可能抄写年代更早一些。

对帛书道德经的研究如何进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帛书道德经出土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巨大关注。对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方面:

整理与释读过程

首先是艰巨的整理与释读工作。由于帛书长期浸泡且叠压,出土时非常脆弱,需要极高的专业技术进行揭展、清理和保护。随后,学者们需要对照帛书原件或高清晰度照片,辨识古老的隶书,尤其是其中许多与今字差异较大的字。这一过程需要深厚的古文字学和文献学功底。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专门的整理小组,耗费数年时间才完成了帛书的释文、注释和影印出版工作。

文本校勘与义理研究

在准确释读的基础上,学者们将帛书文本与通行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勘,梳理出所有的异文,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传抄错误、还是版本差异、或是主动改动)。然后,基于帛书的原始文本,重新审视《道德经》的许多重要章节和概念,探讨帛书异文对理解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这极大地推动了《道德经》的义理研究

对现代道德经研究与解读的影响

帛书道德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现代《道德经》的研究格局。它提供了研究《道德经》的更古老、更可靠的起点。许多现代出版的《道德经》校注本和译本,都会将马王堆帛书版本作为重要的校勘依据,并常常在注释中指出帛书与通行本的差异。这使得对《道德经》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王弼本体系,而是更加多元化和深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部伟大经典的早期形态和思想内涵。可以说,任何严肃的《道德经》研究,都必须参考马王堆帛书版本。

发现的帛书道德经有多少内容?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无论是甲本还是乙本,都基本上是完整的《道德经》文本。虽然它们不像通行本那样明确划分为81个章节并标有章名(章节划分是后人为了阅读方便而添加的),但内容上包含了通行本的全部篇幅。

两本帛书的文字总数与通行本《道德经》的五千言相近,略有增减,这取决于其中异文导致的字数差异。例如,乙本中的文字数量相对通行本略多一些,因为它保留了一些通行本可能遗失的字句。因此,可以确定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并非残篇,而是完整的或近乎完整的早期《道德经》写本,这对于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允许学者对整个文本进行系统性的考察,而非仅仅依赖片段。


帛书道德经

By admi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