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军事冲突进入到城镇、城市或村庄等人类密集居住和建设的区域时,传统的野外或开阔地形作战规则将彻底改变。这种在复杂、多层、充满障碍物和非战斗人员的环境中进行的战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巷战”。
【巷战是什么意思】核心定义与特点
巷战,直观来说,就是发生在狭窄街巷、房屋、楼宇之间以及地下空间(如隧道、下水道)的战斗。它不是指特定兵种或战役类型,而是描述了一种特定的作战环境和由此产生的作战方式。
区别于平坦开阔地带的运动战或阵地战,巷战的核心在于其极端的复杂性和对作战单位的严峻考验:
- 环境复杂性: 建筑物提供了无数的射击掩体、观察哨和伏击点。街道狭窄,视野受限。地下通道和屋顶构成了多层作战空间。瓦砾和废墟进一步增加了移动难度。
- 近距离作战: 战斗往往在极近的距离内爆发,甚至在同一个房间或楼层。这使得自动化武器和爆炸物的效能被放大,但同时也增加了误伤己方或非战斗人员的风险。
- 敌我不易分辨: 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区分敌方战斗人员和普通居民极其困难,这给部队带来了巨大的道德和交战规则挑战。
- 战线不固定: 战线犬牙交错,敌人可能出现在任何方向,甚至身后。传统的正面进攻和侧翼包抄战术难以有效展开。
- 对单兵和小组能力要求高: 大部队难以集结和机动,战斗更多依赖于训练有素、自主性强的小股步兵单位,他们的清剿、搜索和协同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巷战并不仅仅是“在巷子里打架”,它代表了一种高度危险、低效率、对人员和物资消耗巨大的作战模式,是所有军队都试图避免,但有时又不得不面对的极端挑战。
为什么会在城市中发生战斗?——战略与战术考量
既然巷战如此艰难,为什么军事冲突还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城市呢?这背后有多种战略和战术原因:
- 战略枢纽地位: 城市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控制主要城市意味着控制资源、人口和权力。攻占首都或重要城市通常是结束冲突的关键。
- 人口与资源: 城市集中了大量人口和工业基础设施。控制这些区域能够切断敌方的人力与物质来源,同时获取己方所需的资源。
- 防御方的天然工事: 对于防御方而言,城市提供了现成的、坚固的防御工事。建筑物可以被改造成火力点、障碍物。熟悉地形的防御方可以利用街道、楼宇构建多层防御体系,迫使进攻方陷入苦战。
- 心理与象征意义: 城市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保卫或攻克一座城市能够极大地提升己方士气,打击敌方信心,并影响国际舆论。防御方有时会选择在城市进行抵抗,即使失败,也能以惨烈的战斗来彰显决心。
- 限制进攻方优势: 城市环境极大限制了进攻方在开阔地带的优势,例如利用远程火炮、坦克集群快速突进或依靠空中优势进行大规模轰炸。防御方可以利用城市的地形抵消一部分技术和火力差距。
简单来说,城市因其重要性和提供的独特防御优势,成为交战双方都无法忽视的战略目标和战术选择。
巷战的主要战场在哪里?——独特的城市环境解析
巷战的战场是立体且多维的,远不止地面上的街道和建筑:
- 街道与广场: 这是最直观的战场,但往往也是最危险的。街道狭窄,两侧建筑林立,容易形成交叉火力。开阔的广场则可能变成致命的火力集中区。
- 建筑物内部: 这是巷战的核心。每一栋房屋、每一个房间、每一层楼都可能成为独立的战场。部队需要逐屋、逐层进行清剿(Clearing),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因为敌人可能藏匿在任何角落、衣柜甚至天花板或地板下。
- 地下空间: 城市拥有复杂的地下管网系统,如地铁、下水道、地下停车场、防空洞甚至自然形成的洞穴。这些地方可以被用作隐藏部队、转移人员、储存物资、发动突袭或进行渗透的通道。在地下作战能见度低,通风差,方向难以辨认,极具挑战性。
- 屋顶: 建筑物顶部是重要的观察点和狙击阵地。控制制高点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视野和火力支援,但同时攀爬和占领屋顶也伴随着摔落、被围困或被下方火力攻击的风险。
- 废墟与瓦砾: 战斗造成的破坏会产生大量的瓦砾和废墟。这些不仅是障碍物,也能被防御方巧妙地利用,形成临时的掩体、陷阱或阻碍进攻方车辆通行的路障。
这种多层次、充满障碍物的环境使得巷战成为一种“三维”甚至“四维”(考虑时间)的作战形式,对部队的态势感知、协同能力和即时应变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巷战是如何进行的?——复杂的战术与方法
巷战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通用的战术原则和方法:
攻击方的挑战与策略:
攻击方在巷战中通常面临巨大的困难,需要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 缓慢推进与逐屋清剿: 无法像在开阔地带那样快速突进。部队需要以班或排为单位,小心翼翼地沿街道前进,并对沿途的每一栋建筑物进行详细的搜索和清剿。这过程需要严格的程序和默契的配合,例如如何进入房间(破门或破墙)、如何搜索、如何区分敌友。
- 利用重型装备: 坦克和装甲车可以提供火力支援和掩护,但它们在狭窄街道容易受到伏击(例如来自上方窗户的火箭弹)且视野受限。工程车辆(如推土机)常被用于清除路障或开辟新的通路(破墙而入而非走门)。
- 火力支援: 需要精确且反应迅速的火力支援,但要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平民伤亡和建筑破坏,这非常困难。炮击和空袭效果有限且风险高。迫击炮和火箭筒成为重要的近距离压制武器。
- 立体协同: 地面部队需要与屋顶的观察员/狙击手、地下渗透小组以及可能提供侦察信息的无人机或空中单位紧密协同。
- 突破与隔离: 攻击方通常会尝试快速突破防御方的某一薄弱环节,然后对已攻占区域进行巩固和对未攻占区域进行隔离,分割包围敌方部队。
防御方的优势与应对:
防御方利用熟悉地形和预设阵地的优势,往往能以较少兵力给进攻方造成巨大伤亡。
- 化城市为堡垒: 将建筑物改造成坚固的火力点,设置障碍物和陷阱。利用地下通道进行快速转移和侧翼袭击。
- 利用制高点与交叉火力: 在高层建筑部署狙击手和机枪,控制街道。利用街道布局设置交叉火力点,让进攻方进入“杀伤区”。
- 分散与隐蔽: 防御部队会高度分散和隐蔽,避免被一次性摧毁。他们会利用平民作为掩护或在居民区活动,使得进攻方难以判断目标。
- 游击与袭扰: 防御方可以采取游击战术,小股部队突然出现发动袭击,然后迅速消失。利用熟悉的地形进行渗透和反突击。
- 士气与韧性: 在家园作战往往能激发防御方更强的抵抗意志。
总的来说,巷战的进行是攻击方步步为营、付出巨大努力“啃”下防御方一个个坚固据点,而防御方则依托地形优势,通过伏击、迟滞和消耗来阻止或延缓进攻的过程。
巷战与野战有何不同?
将巷战与传统的野战(开阔地带的战斗)进行对比,能更清晰地理解其独特性:
- 可见性与视野: 野战中,部队通常有较好的视野,能够远距离发现和识别目标。巷战中,视野被建筑物严重阻挡,威胁可能在几米外甚至一个转角后突然出现。
- 机动性: 野战允许大规模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进行快速、大范围的机动。巷战中,车辆通行受限,部队移动缓慢且容易被地形分割,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机动迂回。
- 战线: 野战通常有比较明确的战线或防线。巷战中没有清晰的战线,敌人可能在任何方向出现,甚至渗透到己方后方。
- 火力运用: 野战中可以更自由地运用远程火炮、火箭和空袭进行区域覆盖或精确打击远距离目标。巷战中需要更精确、近距离的火力,且必须高度注意附带损伤。
- 单位规模: 野战中,营、团、旅等大规模单位是主要的作战单元。巷战中,战斗更多地分解到班、排这样的小规模单元进行。
- 单兵重要性: 巷战中,单兵的技能、判断力和生存能力变得异常重要,因为他们常常需要独立或以极小的团队面对复杂危险的局面。
因此,尽管都属于军事冲突,但巷战在战术、兵力编成、装备需求和心理压力等方面都与野战有着本质区别。
巷战的代价与面临的巨大挑战
巷战不仅战术复杂,其付出的代价也极为高昂:
- 人员伤亡惨重: 近距离、多方向的火力威胁、难以预测的陷阱和爆炸物使得巷战成为步兵伤亡率最高的作战形式之一。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都需要做好承受巨大伤亡的准备。
- 物资消耗巨大: 清剿每一栋建筑、清除每一个街区需要大量的时间、弹药和工程资源。重型装备的损毁率也较高。
- 战斗进程缓慢: 逐屋推进的速度极其缓慢。即使拥有压倒性优势的部队,也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控制一座大城市。
- 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毁灭: 激烈的交火、炮击和空袭会导致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遭到大范围破坏,城市面貌可能被彻底改变。
- 对平民的巨大影响: 巷战将普通居民推入火线。平民面临被误伤、流离失所、缺乏食物和医疗等生存危机。战斗双方有时难以区分平民和伪装成平民的战斗人员,这增加了交战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 心理压力巨大: 持续的危险、不确定性、目睹伤亡和破坏,以及可能面临的道德困境,都给参战士兵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些巨大的代价使得巷战成为一种“昂贵”的战争形式,是决策者在考虑是否发起或持续城市攻防时必须权衡的重要因素。
参与巷战的部队类型与常用装备
鉴于巷战的特殊性,并非所有部队都适合,其装备也有一定的侧重:
- 步兵: 这是巷战的主力,尤其是训练有素的轻步兵、突击步兵和特种部队。他们需要具备在狭窄空间内进行精确射击、快速反应、协同搜索和破门破墙的能力。
- 作战工程师/工兵: 在巷战中作用尤其重要,他们负责清除障碍物、排除爆炸物、加固防御工事或破开建筑结构为进攻部队开辟通路。
- 装甲部队: 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提供火力支援和人员输送,但需要步兵的紧密伴随保护其免受近距离威胁。一些专门为城市战设计的车辆(如装甲推土机)非常有用。
- 狙击手: 在城市环境中,狙击手可以利用制高点对敌方进行精确打击,压制火力点或阻止敌方移动。
- 特种部队: 常被用于执行高难度任务,如渗透、侦察、定点清除或解救人质。
在装备方面:
- 短管或紧凑型突击步枪: 更适合在室内和狭窄空间操作。
- 霰弹枪: 近距离破门或进行室内压制效果好。
- 手榴弹与烟雾弹: 用于清除房间或制造掩护。
- 火箭筒/反坦克导弹: 对付敌方车辆或摧毁建筑火力点。
- 爆破器材: 用于破门、破墙或清除障碍。
- 个人防护装备: 高质量的防弹衣、头盔以及护目镜、手套等至关重要。
- 夜视/热成像设备: 用于在低光照或充满烟尘的环境中作战。
- 小型无人机: 提供侦察和态势感知能力。
- 特种工具: 如蛇眼摄像头用于探查房间内部、破门工具等。
这些部队和装备的组合,共同构成了在复杂城市环境中进行作战所需的基础力量。
总而言之,巷战是一种极其困难且充满挑战的作战形式,它要求参战部队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坚韧的意志以及不同单位之间无缝的协同能力。理解巷战的“是什么”,不仅仅是其定义,更是它在城市环境中所呈现出的所有独特属性、面临的巨大困境以及由此催生的特殊战术和巨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