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们】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小小的我们”并非单指孩童时代的身体,它更像是一个容器,盛载着特定时期、特定状态下我们的全部感知、情绪、行为模式以及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它是一系列具体而微的记忆切片、感官体验和尚未被复杂社会规则完全驯化的原始反应。
它可能指:
- 某个特定的瞬间:比如第一次独自走夜路时的心跳加速,第一次吃到某种新奇食物时的味蕾冲击,第一次看雪时的纯粹惊喜。
- 一种未经过滤的感知:对色彩的明亮反应,对声音的敏锐捕捉,对触感的直接回应,没有被成年人的经验或偏见所覆盖。
- 一套简单的逻辑和信念:相信规则就是规则,相信好人有好报,相信眼见为实,世界相对简单直接。
- 基于原始情感的驱动力:饿了就哭,开心就笑,害怕就躲,好奇就探,这些情绪直接而有力,驱动着行动。
- 与特定人物或环境的连接:是那个在奶奶怀里撒娇的我,是那个和小伙伴在泥地里打滚的我,是那个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发呆的我。
总之,“小小的我们”是那个具体、生动、充满原始力量,且尚未完全社会化的自我片段或集合。
【小小的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些特定的感受?
“小小的我们”之所以会体验到那些强烈、直接、有时甚至令成年人难以理解的情绪和感受,根源在于当时的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学习、高度依赖、且对世界充满未知的阶段。
世界的新鲜感与压倒性
对“小小的我们”来说,世界是全新的,每天都有无数新事物涌入感官。这种持续的新奇感既带来巨大的好奇与探索欲,也伴随着压倒性的信息量和不可预测性。一个突然出现的声音、一个陌生的面孔、一次意外的跌倒,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惊恐或好奇。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认知框架去理解和过滤这些信息,所以反应直接而原始。
高度依赖与脆弱性
“小小的我们”在生存上高度依赖于养育者。这种依赖关系是安全感的来源,但也意味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大人的反应和周遭环境的变化。大人一个赞许的眼神能带来巨大的满足,一句无心的指责可能导致长时间的沮丧。身体和心理的脆弱性也使得我们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疼痛、饥饿、寒冷都能迅速引发负面情绪。
有限的表达能力与认知水平
当时的我们可能不具备复杂的语言来准确描述感受,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去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情绪往往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哭、闹、笑、跑。无法用言语解释的困惑、恐惧或渴望,可能内化为莫名的不安或执拗的行为。这种表达的限制有时会放大内部感受的强度。
未被完全塑造的边界感
“小小的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清晰的自我与他人的边界。大人的情绪、家庭的氛围、玩伴的行为,都可能毫无阻碍地渗透进来,被我们直接吸收并产生共情或反应。这种高渗透性使得我们更容易受到环境的感染。
比如,小时候看动画片里的人物受伤会真切地感到痛;听到大人吵架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因为一个简单的承诺落空而觉得被全世界抛弃。这些感受的强度,正是来源于那个阶段独特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状态。
【小小的我们】生活或存在于哪里?
“小小的我们”并非活在平行宇宙,它更多地存在于时间、空间和情感的交织点上。
在具体的物理空间中留下的印记:
某些特定的地方是唤醒“小小的我们”的强力触发点。
- 童年的家:不是指现在的样子,而是记忆中摆设、气味、光线都和当年一样的家。那扇被我们涂鸦过的墙壁,那张留下无数玩耍痕迹的旧桌子,那个藏匿过小秘密的衣柜角落。
- 学校或幼儿园:曾经跑过的操场,坐过的教室座位,校门口的小卖部。
- 常去的户外场所:家附近的小公园,曾经探险过的小树林,夏夜乘凉的屋顶,这些地方承载了大量感官记忆。
重访这些地方时,即使物理环境已变,脑海中的画面和身体的记忆(比如走某段路的感觉,爬某棵树的姿势)都能把我们拉回那个时候。
在感官记忆的触发里:
很多时候,“小小的我们”是被某个突如其来的感官信号唤醒的。
- 气味:奶奶做饭的味道,某种旧书的味道,某个牌子的肥皂味,雨后泥土的味道。
- 声音:一首儿时常听的歌,某种特定的小贩叫卖声,夏天的蝉鸣,冬天的炉火声。
- 触感:旧棉被的粗糙感,某个毛绒玩具的触感,被雨淋湿的衣服贴在皮肤上的感觉。
- 味道:某种零食或糖果的味道,生病时吃的药的味道。
这些感官信号绕过理性思维,直接连接到大脑深处的记忆存储,瞬间激活当时的感受。
在故事的讲述和重构里:
当我们与家人、朋友回忆童年往事,或者自己翻看旧日记、照片时,通过语言的组织和画面的重现,我们也在重新激活和体验“小小的我们”的故事。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重温和确认。
在成年后行为模式的投影里:
有时,“小小的我们”并非藏匿于过去,而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存在于我们当下的行为模式中。比如,成年后对某种情境的莫名的恐惧或回避,对某种物品或活动的非理性偏爱,在感到绝对安全时展现出的孩童般的憨态,这些都可能是“小小的我们”在当前生活中的投影和延续。
【小小的我们】有多少不同的面貌或故事?
“小小的我们”的面貌或故事,其丰富程度是难以用具体数字衡量的。它不是一个单一、扁平的形象,而是由无数个侧面、无数个经历堆叠起来的立体存在。
面貌的多样性:
它可以是:
- 爱哭鼻子的:因为一点小事就掉眼泪,情绪起伏大。
- 天马行空的: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编造故事。
- 勇敢无畏的:敢于尝试新事物,不怕摔跤或失败。
- 害羞内向的: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 执着认真的:对喜欢的事物投入全部精力,不达目的不罢休。
- 调皮捣蛋的:总是想出各种鬼点子,制造“麻烦”。
- 渴望被爱的:小心翼翼地寻求关注和认可。
这些面貌并非固定不变,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面前,会展现出不同的组合和强度。
故事的无限性:
每一个微小的经历都可以构成一个故事。
- 感官探索的故事:第一次触摸毛毛虫、第一次闻到花香、第一次品尝酸味带来的故事。
- 学习与犯错的故事:第一次尝试自己穿衣服却穿反了、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倒了、第一次画画涂出界了的故事。
- 人际互动的故事:与小伙伴分享玩具又吵架了、因为得不到某个东西而对大人发脾气、因为受到表扬而得意洋洋的故事。
- 关于恐惧与克服的故事:害怕黑夜、害怕雷电、害怕某个特定的动物,以及试图克服这些恐惧的微小尝试的故事。
- 关于梦想与幻想的故事:想飞上天、想变成某个卡通人物、想拥有某种超能力,并在幻想中实现它们的故事。
这些故事并非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它们是构成“小小的我们”内在世界的基石,是情感和经验的原始积累。每一个人的“小小故事集”都是独一无二且数量庞大的。
如何保留或找回【小小的我们】?
找回或保留“小小的我们”,并不是要抗拒长大,而是学会在成年的世界里,与那个纯粹、充满好奇和勇气的内在小孩建立连接,从中汲取力量和慰藉。
主动进行记忆的回溯:
这不是随意的回忆,而是有意识、有方法地去寻找和感受。
- 翻阅老物件:拿出相册、小时候的日记本、奖状、甚至旧玩具。不仅仅是看,更是去触摸、去感受它们的质地、去回忆使用它们时的情境和心情。
- 写作或录音:用文字或声音记录下那些鲜活的童年片段。不用在意逻辑,想到什么写什么,描述细节、情绪、对话,越具体越好。
- 绘制记忆地图:画出你儿时居住的环境,标注出那些对你有特殊意义的地点(秘密基地、第一次摔倒的地方、某个玩耍的角落),回忆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事情。
重访与重塑感官体验:
利用感官的强大力量来唤醒记忆。
- 品尝记忆中的味道:试着复刻或找到儿时特别喜欢吃的那种食物或糖果。
- 聆听熟悉的声音:找回小时候常听的儿歌、广播节目,或者模拟某种熟悉的环境声音(比如夏夜的虫鸣)。
- 触碰熟悉的材质:去触摸某种柔软的毯子、冰凉的石头、粗糙的树皮,回忆与这些触感相关的经历。
- 重温童年读物或影视:重新翻阅小时候爱看的绘本、故事书,或者重温某个经典的儿童动画片、电视剧。
允许内在小孩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小小的我们”留出空间。
- 保持好奇心: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保持一点孩子般的好奇,问“为什么”,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 享受简单的快乐:不带功利性地玩耍,可能是堆沙堡、画画、跳绳,或者只是发呆看云。允许自己因为一件小事而开怀大笑。
- 勇敢地表达情绪:在安全的环境下,允许自己感受和表达那些原始的情绪,无论是快乐、悲伤、恐惧还是愤怒,而不是总是理性压抑。
- 对自己温柔:当遇到困难或犯错时,像对待一个犯了错的小孩一样,多一份理解和耐心,而不是严厉的自我批判。
【小小的我们】怎样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小小的我们”并非只活在过去,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和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和行为选择,构成了我们人格深处的底色。
提供情感与心理的根基:
儿时的经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带有挑战性的,都在无形中为我们成年后的情感世界打下了基础。
- 安全感与依恋模式:小时候是否获得了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直接影响着我们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以及面对不确定时的应对机制。
- 恐惧与创伤的残留:儿时未能被妥善处理的恐惧或负面经历,可能演变成成年后的某种焦虑、回避行为或非理性担忧。比如,小时候被狗追过,成年后可能对狗有强烈的恐惧。
- 快乐与动力的源泉:儿时获得的成就感、赞美或简单的快乐体验,可能成为我们成年后追求某种目标或兴趣的内在驱动力。
塑造核心信念和自我认知:
“小小的我们”从与世界的互动中,内化了关于“我是谁”、“世界是怎样的”、“我与他人是什么关系”等最初步的信念。
- 关于自我价值:大人的肯定或否定,同伴的接纳或排斥,都在塑造我们最初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一个经常被批评的孩子,成年后可能内化“我不够好”的信念。
- 关于世界观:儿时经历的公平与不公,善意与恶意,可能影响我们成年后对世界的信任度或警惕心。
- 关于能力与可能性:被鼓励去尝试的孩子更可能拥有敢于冒险的精神,而经常被限制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保守和缺乏自信。
影响应对机制和行为模式:
面对压力、冲突或挑战时,成年后的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启用“小小的我们”时期形成的应对模式。
- 逃避或退缩:小时候遇到困难就躲起来,成年后可能表现为逃避责任或社交。
- 攻击或反抗:小时候通过哭闹或发脾气来获得关注或反抗不公,成年后可能表现为易怒或叛逆。
- 讨好或顺从:小时候为了获得认可而压抑自己的需求,成年后可能表现为过分迎合他人。
- 保持好奇与探索:小时候热爱探索和学习,成年后可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小小的我们”的影响,不是为了推卸责任或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的自己,识别那些可能不再适用的旧模式,并从中找到新的成长和整合的可能。那个“小小的我们”是根,扎根于过去的土壤,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滋养着现在这棵大树的枝叶与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