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糟粕小说】究竟是什么?
所谓“封建糟粕小说”,并非简单指涉以封建时代为背景的小说,而更侧重于作品中
不加批判、甚至带有美化或推崇色彩地展现和宣扬封建社会中那些已经被现代文明普遍认为是
落后、腐朽、压迫性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或社会制度。这些观念不仅过时,而且往往违背现代
人权、平等、自由、法治等基本原则。
它的主要表现和具体内容包括:
- 父权至上与性别歧视:
- 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财产或生育工具,强调三从四德、贞洁烈女等压抑女性的观念。
- 男性角色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可以随意处置女性的命运甚至生命。
- 对女性的能力、价值存在刻板印象和贬低。
- 等级森严与身份固化:
- 过度强调血统、出身、官职、地位等,认为高等级的人天然优越,低等级的人卑微、可随意欺凌。
- 对统治阶层(如皇帝、贵族)的神化或无原则效忠,忽视其暴行或错误。
- 将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特定群体描绘得愚昧、贪婪或负面。
- 愚昧迷信与反智:
- 将缺乏科学依据的迷信、风水、算命、甚至某些江湖骗术作为推动情节或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并赋予其神秘、正确的光环。
- 贬低知识、教育或理性思考,推崇盲从、直觉或小聪明。
- 残酷刑罚与漠视生命:
- 对滥用私刑、株连、严刑拷打等非人道行为进行详细描写甚至带有欣赏意味。
- 视普通百姓的生命如草芥,上位者的权力可以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
- 扭曲的忠孝观:
- 强调对君主或长辈的绝对服从,即使其行为不道德或错误。
- 为了所谓的“忠”或“孝”而牺牲个人幸福、良知甚至是非观念。
- 排外与狭隘:
- 对异族、外邦或持有不同文化观念的人进行脸谱化、妖魔化描写,宣扬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文化优越感。
与仅仅“描绘”历史现实的小说不同,封建糟粕小说的问题在于它对这些元素的态度——
不是历史的展现和反思,而是价值观的渗透和引导。它可能通过主角的成功、故事的走向或叙事者的口吻,
暗示读者这些糟粕观念是合理的、有效的、甚至值得追求的。
为什么这类小说会存在和传播?
封建糟粕小说的存在和传播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商业逻辑:
- 创作端的原因:
- 迎合市场与投机取巧: 部分创作者可能发现含有特定封建糟粕元素(如男权至上、等级压制下的逆袭、神秘的古代权力斗争)的故事容易吸引特定读者群,能够快速获得流量和收益。这是一种商业上的逐利行为。
- 缺乏批判性思维或历史认知: 并非所有作者都故意宣扬糟粕,有些可能只是简单套用历史背景下的常见设定(如三妻四妾、奴婢制度),但缺乏对其背后不平等的认知和批判,习惯性地将这些设定作为理所当然的故事元素。
- 受旧观念影响: 创作者本身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些传统糟粕观念的影响,不自觉地将其融入作品中。
- 故事模式的惯性: 很多网络文学的爽点和冲突设计沿用了过去的一些套路,这些套路往往根植于旧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比如主角通过征服、奴役来获得成就感。
- 阅读端的原因:
- 猎奇心理与窥视欲: 读者可能对古代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后宫秘事、等级森严下的生存状态等感到好奇,即使这些描写带有糟粕色彩。
- 代入感与权力幻想: 这类小说往往能提供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幻想自己处于拥有至高权力、可以随意支配他人的地位,这满足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权力欲望和掌控感。
- 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或浪漫化: 有些读者可能将封建时代的某些习俗或制度与“传统文化”混为一谈,认为它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此不加辨别地接受甚至喜爱。
- 审美惯性与信息茧房: 长期接触某类含有糟粕元素的小说,读者可能形成一种审美惯性,对其中的不平等、不合理习以为常。同时,阅读平台的推荐机制可能将读者锁定在相似的内容中。
- 缺乏辨别能力: 部分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可能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或批判性思维,难以识别和抵制小说中潜藏的糟粕观念。
- 平台与环境因素:
- 审核与监管的不足: 平台可能侧重于过滤色情、暴力等明显违规内容,但对于隐晦的、价值观层面的糟粕辨别和管理存在难度或动力不足。
- 流量至上的模式: 平台追求点击量和用户时长,对于能引起争议或满足部分低俗趣味的内容可能采取默许态度。
因此,封建糟粕小说的存在是市场需求、创作习惯、读者心理和平台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类小说主要出现在哪里?
封建糟粕小说的载体和平台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网络文学平台: 这是最主要的阵地。大量的网络小说,尤其是历史、古代言情、玄幻、仙侠、宫斗、宅斗、穿越重生到古代等题材中,容易出现明显的封建糟粕元素。
- 例如,一些古代言情小说中对男主角拥有众多妻妾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描写;宫斗宅斗小说中为了争夺地位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伤害无辜的行为被视为生存智慧;玄幻仙侠小说中对师徒等级、血脉压制、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极端化描写等。
- 实体出版物: 部分网络文学作品会被纸质出版,如果编辑和出版机构把关不严,或者作品本身具有较大的市场号召力,也可能将带有封建糟粕的内容带入实体书市场。
- 改编作品: 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等形式时,如果不对原作中的糟粕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或批判性呈现,反而可能通过更广泛的媒介进一步传播这些观念。例如,某些古装剧中对女性地位的刻画、对君权或父权的过度美化等。
- 盗版及非官方传播渠道: 在一些不受监管的盗版网站、网盘分享群、论坛等地方,各类小说资源广泛传播,其中也包括大量含有封建糟粕的内容,且这些渠道往往缺乏有效的举报和清理机制。
总的来说,只要是内容创作和传播的平台,理论上都可能出现这类问题,但因其题材特性和受众偏好,网络文学平台是其最主要和最活跃的温床。
含有封建糟粕元素的小说数量有多少?
精确统计含有“封建糟粕”元素的小说数量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在于:
- “糟粕”的界定存在主观性: 哪些情节或设定构成“糟粕”,其程度深浅,不同读者或评论者可能有不同看法。有些是明显的歧视和压迫,有些则可能只是缺乏现代视角的平铺直叙。
- 元素渗透的普遍性: 在大量以古代或架空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比如等级制度、男权结构等。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是如实描绘并保持批判距离,还是将其作为正面或无争议的设定来运用和推崇。仅仅描写了不等于宣扬。
- 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 每天都有海量的新章节和新作品在各大平台发布,人工或技术识别所有潜在的糟粕内容工作量巨大。
尽管难以给出具体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
- 在部分热门题材(如古代言情、宫斗、宅斗、部分玄幻仙侠)中,
含有一定比例甚至较多封建糟粕元素的作品相当普遍。 - 某些特定的、受到批判较多的情节模式或价值观(如女性被视为物品、极端化的复仇逻辑、对底层人物的轻蔑)在网络小说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 由于商业模式和读者偏好,一些能够快速刺激感官、满足权力幻想的设定(往往与封建等级和性别压迫有关)容易被反复套用,从而使得含有糟粕元素的内容在总量中占据不小的比例。
因此,与其关注具体的数量,不如认识到这类元素在特定类型作品中的流行程度和其潜在的负面影响范围,这更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如何识别一部小说是否含有封建糟粕?
识别一部小说是否含有封建糟粕,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不能只看故事是否精彩,而要关注其中传达的价值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识别方法:
关注角色的价值观和行为逻辑:
- 如何对待女性: 角色(特别是主角或被正面描写的角色)是否将女性视为独立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权利?还是将女性仅仅视为依附者、生育工具、玩物或地位晋升的筹码?是否有大量描述女性为了争宠、讨好男性而互相倾轧的情节,而缺乏对女性之间相互支持或独立发展的描写?对女性的价值是否只看重外貌、贞洁或家世?
- 如何对待地位低下者: 角色是否对奴婢、仆从、贫民等地位低下的人抱有基本的尊重或同情?还是将他们视为可以随意打骂、剥削、牺牲的工具?故事是否默认等级压迫的合理性?
- 如何看待权力和暴力: 故事是否美化无限制的权力、暴虐的统治者或不人道的刑罚?主角的成功是否大量依赖于对他人(特别是弱者)的压制、剥削或残酷手段?
- 如何处理“忠”与“孝”: 故事是否宣扬对君主或长辈的盲从愚忠愚孝,即使其行为明显错误或残忍?是否将违背基本人伦的“忠孝”行为视为值得赞颂的美德?
- 如何对待生命: 故事是否对角色的死亡或痛苦表现出应有的严肃和悲悯?还是随意地让角色死亡、受伤,将人命视为推动剧情的廉价道具,尤其当死亡的是地位低下的角色时?
分析情节的推动和价值取向:
- 冲突的解决方式: 故事的冲突是否倾向于用暴力、阴谋、裙带关系或不公平的手段解决,而缺乏对理性沟通、合作、法治或公平竞争的描绘?
- 成功的路径: 主角的成功是否主要依赖于出身、血统、奇遇(带有迷信色彩的)、阿谀奉承或不择手段,而不是基于努力、智慧、品德或公平的竞争?
- 叙事的口吻和倾向: 故事是否通过旁白、角色对话或情节设置,暗示读者某种封建观念(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级森严是天经地义”)是正确的或值得肯定的?
- 是否存在批判或反思: 故事在展现封建社会黑暗面时,是否带有批判或反思的视角?还是将其作为理所当然的背景,甚至加以浪漫化或合理化?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可能描写皇帝的残暴和妃子的不幸,但其基调是对这种制度的批判;而糟粕小说可能着力描写主角如何在这种制度下如鱼得水、通过踩踏他人获得成功。
识别的关键在于审视作品传达的价值观,而不是它描写的历史背景。当作品中的某些情节或角色行为,在脱离了特定历史背景后,依然被作者作为正面、合理或值得推崇的元素来呈现时,就需要警惕其中可能包含的封建糟粕。
例如,一部小说描写古代女性不能随意出门是历史事实,这不是糟粕;但如果故事赞美女性就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将追求自由活动的女性描绘成反面角色,这就是糟粕。一部小说描写皇帝有生杀大权是历史事实,这不是糟粕;但如果故事颂扬皇帝随意杀戮臣民的“霸气”和“权谋”,将这种行为视为英明果决的表现,这就是糟粕。
面对封建糟粕小说,应该怎么看待和处理?
面对含有封建糟粕的小说,采取的态度应是理性、批判而非简单粗暴的否定或接受:
作为读者:
- 提高辨别能力: 主动学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常识,了解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及其落后性。阅读不同类型、不同视角的书籍,开阔视野,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 保持批判性阅读: 阅读时不仅看情节,更要思考作者传递的价值观。对小说中不符合现代平等、自由、人道精神的观念保持警惕和质疑。不要将小说中的情节或价值观照搬到现实生活中。
- 区分描绘与宣扬: 理解一部小说描写了封建糟粕现象,不等于它在宣扬糟粕。关键在于作者的态度和叙事倾向。能够客观展现历史局限性并带有反思的作品,与美化甚至鼓吹糟粕的作品有本质区别。
- 理性讨论与交流: 如果在阅读中发现明显的糟粕内容,可以在适当的场合(如书评区、社交媒体)进行理性讨论和批判,帮助其他读者认识到问题所在。
- 选择性阅读: 在有意识地识别后,可以选择避开那些充斥着明显糟粕且缺乏价值的作品,转而阅读那些价值观更健康、内容更积极或具有更高艺术水准的作品。
- 适度举报: 对于情节极其恶劣、公然宣扬违法乱纪或极端歧视内容的作品,可以向平台进行举报(但需注意平台规则和举报的有效性)。
作为创作者:
-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深入了解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和对人性的压抑。在创作时,自觉抵制和避免宣扬落后观念。
- 谨慎使用历史设定: 如果必须使用如妻妾制度、等级制度等设定,应以客观、甚至批判的态度去呈现,而不是将其作为理所当然或值得羡慕的部分。可以通过角色的悲惨命运、对不公的反抗等方式来展现其负面性。
- 注入现代人文关怀: 即使是古代背景,也可以通过角色的思想、行为或故事走向,体现对平等、自由、个体价值的追求,让作品在历史框架下融入现代精神。
- 避免低俗和猎奇: 不为了追求流量而刻意描写暴力、血腥、色情或极端的压迫情节。
作为平台和监管者:
- 完善内容审核机制: 除了过滤明显的违规内容,也应逐步探索如何识别和管理潜在的价值观问题。这并非要求内容“正确”,而是要警惕那些公然美化歧视、压迫、暴力等严重背离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内容。
- 引导和扶持优质内容: 鼓励创作具有深度、思想性和人文关怀的作品,为积极健康的创作导向提供支持。
- 加强用户教育: 通过编辑推荐、专题策划等方式,引导读者关注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思想深度,提升读者的鉴赏能力。
总体而言,对待封建糟粕小说,既不应一概而论地否定所有历史题材或含有历史元素的文学作品,更不应听之任之。关键在于提升个体和社会的辨别能力,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共同推动文学创作朝着更健康、更富于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文学问题,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