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英国海军的短命传奇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是一艘属于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服役时间虽然短暂,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多个重要角色,并最终以悲剧性的结局而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一艘强大的军舰,其命运也象征着海军战略的一次重大转折。
它是什么?建造于何时?
威尔士亲王号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中的第二艘。这类战列舰是英国在1930年代后期,根据《伦敦海军条约》(虽然经过修改)的限制下设计和建造的,旨在更新皇家海军的主力舰队。
该舰由卡梅尔·莱尔德船厂(Cammell Laird Shipyard)在英格兰默西赛德郡的伯肯黑德建造。
- 龙骨铺设: 1937年1月1日
- 下水典礼: 1939年5月3日,由当时的威尔士亲王(后来的温莎公爵,爱德华八世)为其命名并主持下水。
- 服役: 1941年1月19日正式服役,虽然仍在收尾工程和训练中,但由于战争需要被匆忙投入使用。
它的详细设计与性能如何?
作为乔治五世国王级的一员,威尔士亲王号代表了当时英国战列舰设计的最新思路,强调均衡的防护和火力,并针对欧洲战场的需求进行了优化。
基本规格:
- 标准排水量: 38,000长吨(38,610吨)
- 满载排水量: 42,600长吨(43,280吨)左右
- 舰长: 745英尺(227.1米)
- 舰宽: 103英尺(31.4米)
- 吃水: 34英尺(10.5米)
武器装备:
威尔士亲王号的主炮配置较为特殊,采用了14英寸(356毫米)主炮,而非许多同时期战列舰普遍采用的15或16英寸炮。这是英国为遵守条约限制而做出的选择,但通过增加炮管数量来弥补单炮威力的不足。
- 主炮:
- 10门 BL 14英寸 Mk VII舰炮,布置在两座四联装炮塔(Forward “A” and “B” turrets)和一座双联装炮塔(Aft “Y” turret)中。
-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四联装炮塔存在机械故障问题,这在它参与的第一次重大作战(围猎俾斯麦号)中有所体现。
- 副炮: 16门 QF 5.25英寸(133毫米)Mk I两用炮,布置在8座双联装炮塔中,用于对抗水面目标和飞机。
- 高射炮: 多座各种口径的防空炮,包括QF 2磅“砰砰炮”(pom-pom)和厄利空20毫米机炮。
装甲防护:
防护设计采用了“重点防护”(All or Nothing)理念与分层防护相结合。
- 主装甲带: 关键区域(弹药库、轮机舱)的垂直装甲厚度达15英寸(381毫米)。
- 甲板装甲: 水平防护分为多层,最厚处可达6英寸(152毫米),旨在抵御远距离炮弹的俯冲攻击和航空炸弹。
- 炮塔装甲: 正面装甲达12.75英寸(324毫米)。
动力与速度:
威尔士亲王号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
- 锅炉: 8台 Admiralty三鼓式锅炉。
- 轮机: 4套 Parsons齿轮传动式蒸汽轮机。
- 总轴马力: 设计输出110,000轴马力。
- 最大航速: 设计航速28节,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略有不同。
舰员编制:
通常情况下,威尔士亲王号的舰员编制约在1,300至1,500人之间,根据任务和状态会有所调整。在其最后一次航行中,舰上约有1,612名官兵。
它参与了哪些重要行动?在哪里?
尽管服役时间不足一年,威尔士亲王号却参与了几次对二战进程产生影响的关键行动。
- 围猎“俾斯麦”号(Operation Rheinübung):
- 时间: 1941年5月
- 地点: 北大西洋
- 描述: 刚刚匆忙完成调试的威尔士亲王号,在霍德(Hood)号战列巡洋舰的伴随下,前往拦截闯入大西洋的德国最强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在丹麦海峡海战中,霍德号被击沉,威尔士亲王号也遭受了数发炮弹命中,包括击穿舰桥的炮弹,但成功击伤了俾斯麦号的燃油系统,迫使其改变航线,最终被英国舰队追上并击沉。这是它第一次实战,也是唯一一次与敌方主力舰交火。
- 大西洋宪章会议:
- 时间: 1941年8月
- 地点: 加拿大纽芬兰阿真舍港附近
- 描述: 威尔士亲王号搭载着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前往纽芬兰,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这是美英两国在二战期间发表的一份重要声明,确立了战后世界的原则。作为丘吉尔的座舰,威尔士亲王号也因此留名史册。
- 护航任务:
- 时间: 1941年夏天
- 地点: 北大西洋
- 描述: 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威尔士亲王号也参与了北大西洋的护航任务,为盟军重要的船队提供保护。
它为何被派往远东?与谁一同前往?
1941年下半年,随着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扩张迹象日益明显,英国决定向远东派遣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以威慑日本,保护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和利益,特别是重要的海军基地新加坡。
这支特遣舰队被命名为“Z部队”(Force Z)。
威尔士亲王号作为最新锐的战列舰被选中前往远东,与它一同前往的还有一艘经验丰富的战列巡洋舰——反击号(HMS Repulse)。此外,Z部队最初还包括几艘驱逐舰作为护航。
- 高级指挥官: 由英国海军上将托马斯·菲利普斯爵士(Admiral Sir Tom Phillips)指挥。菲利普斯将军选择搭乘威尔士亲王号作为旗舰。
- 出发时间: 1941年10月离开英国。
- 抵达时间: 1941年12月2日抵达新加坡。
它是如何沉没的?在哪里?何时?
威尔士亲王号的沉没是海军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标志着未受保护的海面舰艇在面对现代航空力量时的脆弱性。
最后的航程与攻击:
- 沉没时间: 1941年12月10日
- 沉没地点: 马来亚(今马来西亚)东海岸关丹以东约45海里处的南中国海海域。具体坐标大致在北纬3°34′,东经104°28′附近。
- 背景: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不久,日本军队开始入侵马来亚。为了拦截日本登陆部队和护航船队,菲利普斯上将率领Z部队(此时只剩下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和四艘驱逐舰,原计划的航母“不屈号”因故未能同行)于12月8日晚从新加坡出击,但未能找到日军登陆部队。在得知日军可能在关丹附近登陆的情报后,Z部队转向该海域,过程中被日军潜艇发现并报告了行踪。
- 攻击开始: 12月10日上午,未获得空中掩护的Z部队遭遇了从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基地起飞的日本海军航空队飞机的连续攻击。攻击主要由九六式和一式鱼雷轰炸机、以及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组成。
沉没过程:
日本飞机的攻击是多波次、多方向的,集中使用鱼雷攻击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
- 鱼雷命中: 威尔士亲王号首先被鱼雷命中,尤其是在舰体左舷后部。这些鱼雷命中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 至少有一枚鱼雷命中螺旋桨轴区域,导致外部螺旋桨轴弯曲,舰体进水。
- 关键的是,鱼雷损坏了后部的许多防水隔舱和主控制系统,特别是动力和损管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 据信一枚鱼雷还直接命中了一个5.25英寸炮塔下方的区域,导致该区域严重进水。
- 轰炸命中: 在鱼雷攻击的同时或之后,威尔士亲王号也被数枚炸弹命中。虽然其厚实的甲板装甲抵挡住了直接穿透,但近失弹或甲板上的爆炸仍造成上层建筑损坏和人员伤亡。一枚炸弹击穿了飞机弹射器区域,引发火灾。
- 迅速瘫痪: 鱼雷造成的进水和电力系统故障使得该舰的速度锐减,操纵困难,许多防空炮也因电力中断或人员伤亡而无法使用,使其更容易受到后续攻击。
- 最终沉没: 遭受了多枚鱼雷(估计4-6枚)和炸弹的命中后,威尔士亲王号舰体严重倾斜、进水失控。舰上官兵尽力抢救,但无力回天。最终,该舰在中午时分倾覆并沉入海底。紧随其后不久,反击号也被多枚鱼雷命中后迅速沉没。
为何沉没如此之快:
威尔士亲王号的迅速沉没震惊了世界,主要原因包括:
- 缺乏空中掩护: 这是最致命的因素。在现代海战中,没有己方飞机的保护,水面舰艇极易成为敌方航空兵的靶子。Z部队的出击完全暴露在日军岸基航空兵的打击半径内,且没有己方战斗机提供掩护。
- 鱼雷攻击的有效性: 日本的鱼雷攻击机和鱼雷表现出色,特别是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的协同攻击,让舰艇难以规避。鱼雷命中水下部分,对船体结构的破坏和进水是毁灭性的。
- 关键系统的脆弱性: 鱼雷命中螺旋桨轴和附近区域,不仅造成进水,还可能损坏了重要的纵向隔舱结构,使得水灾蔓延难以控制。电力系统的中断也严重削弱了损管能力和武器系统效能。
- 实战经验不足/舰况: 尽管是新舰,但威尔士亲王号在服役之初就存在一些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如四联装主炮故障),且未经充分的战备训练即投入实战,可能影响了舰员的损管效率。
沉没地点现状与打捞尝试
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的残骸至今仍静静地躺在南中国海的海底,深度约68米。它们被英国政府指定为战争坟墓(War Grave),受到法律保护,禁止未经许可的潜水、打捞和破坏。
- 残骸在水中保存状况尚可,但曾有非法打捞者试图盗窃船体钢材或文物,引起了英国政府和相关方面的谴责和干预。
- 一些文物,例如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钟,已在特许的官方打捞行动中被打捞上岸,作为纪念物保存在英国的博物馆中。
- 沉没地点经常被潜水员探访,但必须获得许可,并且出于对战争坟墓的尊重,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它的沉没造成了什么影响?
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的沉没具有深远的战略和战术意义:
- 宣告了“无畏舰时代”的终结: 这场战斗有力地证明了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即使是最现代化的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也无法有效抵御来自空中鱼雷机和轰炸机的饱和攻击。航空母舰从此成为海战的核心,取代了战列舰的主力地位。
- 英国在远东的海上力量遭受重创: 英国皇家海军在太平洋地区丧失了仅有的两艘主力舰,极大地削弱了其在该地区对抗日本的能力,对新加坡的沦陷也产生了间接影响。
- 改变了各国海军的建军思路: 各主要海军国家更加重视航空母舰的建造和舰载航空兵的发展。
总而言之,威尔士亲王号,这艘在战争中匆忙诞生并短暂服役的战列舰,其生命轨迹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进程紧密相连,最终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结束,成为了海军航空兵崛起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