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界定“四风”:究竟指的是哪四个?
在讨论“四风”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它具体涵盖了哪些不良作风。这四个方面如同四种顽固的“风气”,侵蚀着工作效率和公信力。它们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是什么:四风的具体内涵
“四风”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指向工作中具体存在的突出问题。理解是什么,需要了解每个“风”的表现形式和核心特征。
- 形式主义 (Formality)
是什么: 指的是不注重实际内容和效果,只追求表面上的形式、程序或声势。事情做得漂不漂亮不重要,关键是看起来做了、开会了、发文了。
具体表现如何:
– 热衷于开大会、发文件,但会议精神不落实、文件束之高阁。
– 搞不切实际的检查、评比,给基层增加负担。
– 工作汇报“注水”,数据造假,只报喜不报忧。
– 工作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不深入实际、解决问题。
– 搞“花架子”工程、“形象工程”,劳民伤财但无实际效益。
– 学习教育活动中,只读文件、抄笔记,不触及思想、不结合工作实际。为什么: 形式主义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看似忙碌,实则南辕北辙,耗费了大量资源却无法推动工作,甚至掩盖真实问题,导致群众意见得不到回应,政策难以落地。
- 官僚主义 (Bureaucratism)
是什么: 指的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不负责任,对群众疾苦漠然置之的工作作风。
具体表现如何:
– 衙门作风严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 不深入基层调研,不了解真实情况,做决策拍脑袋。
– 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相互踢皮球。
– 漠视群众利益,对群众的合理诉求置之不理或敷衍应付。
– 脱离群众,缺乏与群众的有效沟通和联系。
– 特权思想严重,高人一等,颐指气使。为什么: 官僚主义直接损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导致政策执行梗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降低,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 享乐主义 (Hedonism)
是什么: 指的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贪图安逸,追逐低级趣味,工作标准不高,甚至玩物丧志。
具体表现如何:
– 对工作缺乏激情和责任心,得过且过。
– 热衷于享受,追求个人舒适,不愿意到艰苦地区或岗位。
– 工作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如打游戏、炒股、网购等。
– 精神萎靡,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漠不关心。
– 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懈怠,墨守成规。
– 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为什么: 享乐主义腐蚀干部的斗志和精神,削弱了干事创业的动力,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应对挑战,长期下去会丧失执政能力。
- 奢靡之风 (Extravagance)
是什么: 指的是铺张浪费,挥霍公款,追求个人享受,生活腐化堕落。
具体表现如何:
– 大吃大喝,公款宴请,甚至在高档场所消费。
– 公款旅游,借开会、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
– 超标准配备车辆、办公用房等。
– 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借机敛财。
– 滥发钱物、津贴、福利,违反规定。
– 装修豪华办公场所,铺张浪费。
– 举办各种庆典、剪彩活动,排场过大,耗费巨大。为什么: 奢靡之风是腐败的温床,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更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拉大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动摇了执政基础。
这四个“风”的关联性: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工作上的不良作风,侧重于“不作为”或“乱作为”;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生活上的不良作风,侧重于“贪图享受”和“铺张浪费”。它们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影响工作效率、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助长腐败的顽瘴痼疾。
“四风”在哪里滋生蔓延?
“四风”不是只存在于某个特定层级或部门,它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上,尤其是在以下环节和领域更容易显现:
- 决策部署环节: 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不深入研究)、官僚主义(脱离实际,闭门造车)。
- 会议文件环节: 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官僚主义(文件传达不落实)。
- 检查调研环节: 形式主义(走马观花、不解决问题)、官僚主义(层层加码、给基层添乱)。
- 窗口服务单位: 官僚主义(态度冷漠、推诿扯皮)、享乐主义(工作散漫)。
- 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 奢靡之风(铺张浪费)、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官僚主义(审批繁琐)。
- 接待和差旅: 奢靡之风(超标准接待、公款旅游)、享乐主义(借机游玩)。
- 婚丧嫁娶等个人事项: 奢靡之风(大操大办、借机敛财)。
- 工作作风日常表现: 四风的各种具体表现都可能在日常工作中体现。
可以说,凡是有权力的部门、有资源的岗位、与群众接触的窗口,都有可能成为“四风”滋生的土壤,需要时刻警惕。
如何识别和应对“四风”问题?
识别“四风”问题需要一双慧眼,因为它有时会穿上“隐形衣”,以新形式出现。应对“四风”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发现、举报、查处和预防。
如何识别:
- 看效果: 工作是否只停留在安排部署、口头号召,有没有实际进展和成效?(主要识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 听评价: 群众和基层对工作作风的反映如何?是否存在办事难、态度差、效率低的问题?(主要识别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 查细节: 会议是否过多过长?文件是否空洞无物?接待是否超标?差旅是否频繁且目的地偏远?(主要识别形式主义、奢靡之风)
- 观精神状态: 干部职工是否精神饱满、积极进取,还是萎靡不振、得过且过?(主要识别享乐主义)
- 比投入与产出: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没有相应的实际产出或群众满意度?(可能涉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
- 关注“变异”和“隐形”: 例如将公款消费转入隐秘场所、将公款旅游包装成考察调研、将送礼乔装成土特产等。
如何举报和查处:
针对“四风”问题的查处是一个持续且严格的过程。
- 举报渠道: 纪检监察部门通常设立有信访举报电话、网站、来信地址等渠道,接受群众和干部职工对“四风”问题的举报。
- 处理流程: 纪检监察机关接到举报后,会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初步核实、立案审查,对于属实的,会根据党纪法规进行处理。
- 惩处方式: 对查实的“四风”问题,会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组织处理(如停职、免职)、党纪政务处分(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政务警告、政务记过、政务记大过、政务降级、政务撤职、开除公职)等。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如何预防和根治:
防治“四风”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长期努力和多措并举。
- 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针对“四风”突出问题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例如修订完善公务接待、公车使用、会议差旅、办公用房等规定。
- 教育引导: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规矩教育,从思想源头上提高抵制“四风”侵蚀的自觉性。
- 监督检查: 加强日常监督、专项检查、明察暗访,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提高监督效率。
- 公开曝光: 对查处的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曝光,形成震慑效应,警示他人。
- 群众参与: 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让“四风”无处藏身。
- 领导带头: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级做给一级看,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 激励约束并重: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让实干者得到肯定和重用,让搞形式、不作为、谋私利者受到惩处。
“四风”问题的规模与影响
有多少:问题的普遍性与危害的深度
“四风”问题曾经普遍存在,且表现形式多样,“有多少”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其全部规模,但可以通过其影响范围和查处情况来感受其严重性。
- 影响范围广: “四风”问题不分地域、不分层级,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企事业单位,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表现。
- 形式表现多: 随着反“四风”工作的深入,一些过去明目张胆的行为转为地下,出现“变异”和“隐形”的“四风”问题,增加了识别和查处的难度。例如,将高档宴请转移到内部食堂或农家乐,将公款送礼改为赠送购物卡或电子红包等。
- 危害程度深: 形式主义耗费巨大行政资源,降低政策执行力;官僚主义损害政府公信力,激化社会矛盾;享乐主义消磨斗志,导致不思进取;奢靡之风腐蚀党风政风,败坏社会风气。这些问题累积起来,严重削弱了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
自中央开展整治“四风”工作以来,查处了大量的违纪违规案件,涉及人数以十万计,收缴了大量违规款物,这从侧面反映了“四风”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尽管经过持续的高压整治,“四风”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其顽固性和反复性依然存在,稍有放松就可能反弹回潮,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总结:持续改进工作作风
“四风”是当前工作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影响党和政府形象、损害群众利益的顽疾。清晰认识“四风是哪四个”,理解其具体表现、滋生土壤、危害性,掌握识别和应对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干部和相关人员都至关重要。
持续地、深入地整治“四风”,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廉洁政治、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