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划分:四大区域是什么?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其地理特征,地理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多个地理区域。其中一种最常用的、基于自然地理特征的划分方式,是将中国陆地大致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这四大区域分别是:
- 北方地区
- 南方地区
- 西北地区
- 青藏地区
这种划分并非行政区划,而是基于长期形成的自然地理格局,反映了各地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上的整体差异性。
为什么这样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考虑:
- 地形与地貌: 不同的地区拥有截然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北方地区以平原、高原为主,南方地区多丘陵、山地、平原,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而青藏地区则是举世闻名的高原。地形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着气候、水文和人类活动。
- 气候: 气候是划分区域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北方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西北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极端干旱或半干旱,昼夜温差大;青藏地区属高寒气候,全年低温,空气稀薄。降水量的差异(如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800毫米等值线)和热量的差异(如积温)是区分北方与西北、北方与南方、以及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重要界限。
- 水文与植被: 不同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塑造了不同的水文(河流、湖泊)和植被特征。北方地区河流有结冰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草原为主;南方地区河流无结冰期,植被以常绿阔叶林、雨林为主;西北地区河流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青藏地区河流多为大河源头,湖泊众多,植被以高寒草甸、荒漠为主。
- 土壤: 长期在特定气候、植被、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也具有区域性差异。例如,北方地区有肥沃的黑土、黄土,南方地区有红壤、砖红壤,西北地区多荒漠土、灰钙土,青藏地区有高山草甸土、高寒荒漠土等。
这些自然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从而构成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基础。著名的秦岭-淮河一线通常被视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大致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也是北方/南方地区与西北/青藏地区的分界;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则大致是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
四大地理区域分别在哪里?涵盖多少省份?
这四大区域涵盖了中国绝大部分陆地面积,涉及众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区域划分是基于自然地理的,并非严格按照省级行政区划界限,有些省份可能跨越两个区域。以下是大致的区域范围和包含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1. 北方地区
哪里: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以东、以南的区域,包括东北和华北大部分地区。
多少省份:主要包括:
- 北京市、天津市
- 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
-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
- 甘肃省陇山以东的黄土高原部分
- 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河套平原部分
它占据了中国约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2. 南方地区
哪里: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多少省份:主要包括:
- 上海市、重庆市
- 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
- 四川省(部分)、贵州省(部分)、云南省(部分)
- 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 台湾省(地理上属于此区域)
它占据了中国约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3. 西北地区
哪里: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的广大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域。
多少省份:主要包括:
-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 陕西省的长城以北部分
- 甘肃省大部分(陇山以西)
- 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分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理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但人口相对稀少,是四大区域中人口密度最低的区域。
4. 青藏地区
哪里:主要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区域,主体是青藏高原。
多少省份:主要包括:
- 西藏自治区
- 青海省大部分
- 四川省西部(横断山区部分)
- 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边缘部分)
- 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边缘部分)
它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人口极其稀少,是中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区域。
这四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何具体区别?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面貌,这些差异深刻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经济和文化。
气候的差异:
北方地区: 显著的四季变化,冬季漫长而严寒,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年降水量通常在400-800毫米之间。
南方地区: 冬季温和少雪(南部无雪),夏季高温多雨,雨季长。年降水量通常在80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超过1600毫米。
西北地区: 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主要特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沙漠地区不足50毫米),蒸发旺盛,昼夜和季节温差巨大。
青藏地区: 高原高寒气候,气温低,日照强,空气稀薄。垂直气候变化明显,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年降水量普遍较少,但在山地迎风坡和高原边缘地区稍多。
地形地貌的差异:
北方地区: 以广阔的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为主, interspersed with mountains (e.g., Taihang, Greater Khingan).
南方地区: 地形复杂多样,有丘陵、山地(如南岭、武夷山)、盆地(四川盆地)和宽广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西北地区: 由一系列巨大的山脉、高原和盆地组成。著名的有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蒙古高原西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内陆河和沙漠广布。
青藏地区: 以高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和巨大的高原面为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屋脊”。
水文与植被的差异:
北方地区: 河流(如黄河、海河、辽河)水位季节变化大,冬季有结冰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为主。
南方地区: 河流(如长江、珠江)水量丰沛,径流量大,无结冰期。湖泊众多。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西北地区: 多内流河和干涸的河流,地表水稀缺,多盐湖。植被类型主要是温带草原和荒漠。
青藏地区: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多高原湖泊。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简而言之,这四大区域各自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基因”,北方偏向温带大陆性的平原-高原,南方偏向亚热带湿润的丘陵-平原,西北偏向干旱内陆的山地-盆地-高原,而青藏地区则独具高寒高原的特色。正是这些显著的差异,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景观。
了解这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中国地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如何影响着当地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模式、甚至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