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公摊:公众的期盼与政策的“伏笔”

商品房销售中的“公摊面积”一直是广大购房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痛点。由于其计算方式复杂、不透明以及可能存在的“虚高”问题,公摊面积长期以来饱受诟病。近年来,关于“取消公摊”的讨论日渐升温,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诸多“伏笔”或迹象显现。这些伏笔并非直接的政策宣示,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反映出官方、专家及社会层面对于现有公摊制度的反思和潜在的改革意愿。要理解“取消公摊的伏笔在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迹象的具体表现、出现原因、讨论场域、影响程度以及可能演变的方向。

什么是“取消公摊”的可能伏笔?

所谓的“伏笔”,是指那些预示着未来可能发生某种变化的先行迹象。在取消公摊的问题上,这些伏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全国两会上的持续提案: 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总会有一些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提交关于改革或取消商品房公摊面积的议案或提案。这些提案往往详细阐述公摊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比如按套内面积计价、明确公摊计算标准并强制公开等。虽然提案本身并非最终政策,但其持续出现和所获关注度,反映了这一问题在最高民意/智囊机构层面的被看见和讨论。
  • 官方或专家层面的试探性论述: 有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的官员,或参与政策研究的权威专家,会在公开场合或媒体访谈中,讨论商品房销售面积计价的合理性问题,提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通行做法(如按套内面积销售),或者强调要提高测量和销售的透明度。这类表态即使没有直接说“要取消公摊”,但也传递出对现有制度的审视和改革可能性信号。
  • 地方层面的探索或呼吁: 尽管公摊制度是全国性的,但一些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可能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前期研究或内部讨论,甚至提出一些改革方向的建议。这些地方性的声音虽然影响力有限,但也构成对中央决策的一种信息反馈和压力。
  • 与相关法律法规修订的关联: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等法律法规涉及面积计算和销售行为。当这些法规面临修订或新的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时,关于公摊的条款往往会成为讨论焦点。如果在修订草案或征求意见稿中出现关于销售面积计算方式的新提法或更严格的规范,这也可以被视为改革的伏笔。例如,如果文件中强调“以套内面积作为计价基础”或“进一步细化公摊构成及计算方法并要求强制在合同中明确列示”,都可能预示着改革方向。

为什么这些伏笔会在此时出现?

这些“伏笔”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原因:

  • 公众的强烈不满与持续呼声: 这是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购房者普遍认为自己“花了钱却买不到”的部分面积,且这部分面积的计算和使用权归属模糊不清,造成经济损失和心理不公。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这种不满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放大,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 透明度缺失引发的信任危机: 现有公摊制度下,购房者很难核验公摊面积的准确性。开发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可能存在虚报公摊、将人防工程或营销中心等不应计入公摊的面积强加给购房者的情况,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削弱了市场信任。改革公摊被视为重建信任、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一环。
  • 国际参照系的冲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在销售商品房时,普遍采用“套内面积”或“使用面积”作为计价和交易基础,公摊部分要么不计入销售面积,要么作为公共设施成本由所有业主分摊维护。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也经历了从“建筑面积”到强制要求公布“实用面积”并以此为主要宣传单位的转变。这种国际比较,使得内地按“建筑面积”(包含公摊)销售的模式显得特殊且落后,增加了改革的外部动力。
  • 房地产市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需要: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居住品质成为重点。改革公摊制度,提高居住面积的“含金量”和透明度,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这些讨论和伏笔集中在哪里?

关于公摊改革的“伏笔”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平台和场域:

  • 全国两会平台: 如前所述,这是最受瞩目的官方层面讨论平台。每年两会期间,媒体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关提案的报道,都会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 学术研讨与专家论坛: 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和专家会在专业研讨会上探讨公摊制度的利弊,提出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他们的观点常常通过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
  • 官方层面的回应信号: 虽然没有直接宣布取消,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在回复两会提案、接受媒体采访或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时,有时会提及“正在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或强调“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些都可以被解读为对改革呼声的回应。
  • 官方媒体或行业报刊的评论: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或建设报等行业报刊,有时会刊登评论员文章或专家访谈,讨论公摊问题的症结和改革方向,引导社会舆论。

这些伏笔的份量与影响如何?

这些“伏笔”的份量和影响不容小觑,体现在:

  • 提案的持续性与普遍性: 相关提案并非昙花一现,而是连续多年、由不同地区的代表委员提出,这表明问题具有普遍性,且改革呼声具有持续性。这种持续的制度性反馈是推动政策研究的重要动力。
  • 官方回应的信号强度: 尽管官方回应往往谨慎,但从最初的“不予考虑”到后来的“正在研究”或强调“保障权益”,信号的强度和积极性在逐步提高,这表明问题已经进入政策研究和议程设置的阶段。
  • 社会舆论的持续压力: 公众对公摊的吐槽和改革的期盼从未停止,强大的社会舆论形成了倒逼机制,使得相关部门不得不正视并研究解决方案。
  • 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和规则的完善: 即使不立即取消公摊,围绕公摊的争议也促使相关部门思考如何使其更透明、更规范。这可能导致未来出台更细致的测量规范、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等,这些都是对现有制度的改进,也可以视为向彻底改革迈进的步骤。

这些伏笔如何可能导向未来的政策调整?

从目前的“伏笔”来看,未来政策调整可能沿着几个方向演进,而非一步到位地完全取消公摊:

  1. 立法或修法明确公摊计算规则与信息披露: 这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的一步。通过修订《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或相关技术规范,强制开发商以更清晰、更透明的方式公示公摊面积的构成、计算方法和分摊依据,并在购房合同中详细列明,保障购房者的知情权。
  2. 探索以套内面积计价的试点: 在部分城市或特定项目进行试点,将商品房销售的计价基础从建筑面积改为套内面积。这并不意味着公摊消失,而是改变了计价方式,购房者支付的总价中包含了套内面积和按一定比例或方式折算的公摊建设成本。这种方式能让购房者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实际使用的面积单价。
  3. 将公摊部分剥离出销售面积: 这是一种更激进的改革方向,即将公摊面积视为公共配套设施,其建设成本通过其他方式(如包含在套内面积单价中、或由全体业主按比例分摊)回收,销售时只计算和宣传套内面积。这是很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4. 对不同类型建筑实行差别化政策: 考虑到不同建筑形态(高层、洋房、别墅)的公摊差异较大,未来政策可能根据建筑类型,制定不同的面积计算和销售规则。

有专家指出:“全国两会提案的持续性和官方回应的积极变化,构成了公摊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政策风向标。虽然直接取消仍需时日并面临诸多技术和利益层面的挑战,但提高透明度、转向套内面积计价的改革方向,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这些伏笔是政策研究和制定过程的必经阶段。”

结论:伏笔显露,改革呼声难逆

总而言之,“取消公摊的伏笔”并非指某一个单一事件或声明,而是由一系列在不同场合、由不同主体发出的信号共同构成。这些信号,包括两会提案、专家论述、官方回应以及社会舆论压力,共同指向一个事实:现行的商品房公摊制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压力。尽管短期内完全取消可能尚不现实,但这些持续出现的“伏笔”预示着未来围绕公摊的政策调整将是大势所趋,改革的方向将更加注重透明度、公平性和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最终目标是更好地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这些伏笔的密集出现,本身就是政策议题重要性提升、改革研究正在深入的有力证明。


取消公摊的伏笔在哪

By admi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