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几九?这是什么意思?
直接回答:冬至这一天,标志着“数九”的开始。具体来说,冬至日是“数九”中的第一天,也就是“一九”的第一天。
“数九”是中国北方流传已久的一种计算寒天的方法。它以冬至节气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个单位,总共要数九个这样的单位,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这段时间通常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从冬至开始,寒冷会逐渐加剧,然后慢慢减弱,直到春天到来。
为什么要把数九从冬至开始?
这个习俗源于对天文和气候变化的观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天文学意义上来说,冬至之后,太阳的直射点开始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会慢慢变长,标志着阳气开始回升。
然而,地表的温度变化并非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完全同步。尽管白昼开始变长,但地球储存的热量已经很少,而且冬至后仍然会经历一段热量散失大于吸收的时期。因此,地面温度通常在冬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累计的寒冷效应会越来越强。冬至作为阳气初生、阴气达到极盛的转折点,被古人选定为记录和观察后续寒冷天气变化的起点,从这一天开始计算进入最冷时段的进程,是符合气候实际规律的。
“数九”一共要数多少天?每个“九”怎么算?
“数九”总共要数九个九天,所以总天数是 9 × 9 = 81天。
这81天被平均分成九个阶段,每个阶段正好持续9天。具体的划分如下:
- 一九:从冬至当天算起,持续9天。
- 二九:从一九结束的次日算起,持续9天。
- 三九:从二九结束的次日算起,持续9天。
- 四九:从三九结束的次日算起,持续9天。
- 五九:从四九结束的次日算起,持续9天。
- 六九:从五九结束的次日算起,持续9天。
- 七九:从六九结束的次日算起,持续9天。
- 八九:从七九结束的次日算起,持续9天。
- 九九:从八九结束的次日算起,持续9天。
数完九九,也就是81天后,“数九”过程就全部结束了,这个结束点通常被称为“出九”。
“数九”主要在哪里流行?人们如何进行数九?
“数九”作为一种民间习俗,主要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流传最为广泛和深入人心,但在全国范围内也被普遍知晓。它是北方人民适应寒冷冬季、期盼春天到来的一种时间标记方式。
人们进行“数九”的方式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计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记住冬至是第一天,然后每天顺延,到第九天是一九结束,第十八天是二九结束,依此类推,直到第八十一天。
除了简单的日期计数,北方民间还发展出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数九”方式,例如:
- 画梅花数九:准备一幅素梅图,上面通常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个花瓣,总共81个花瓣。每天根据天气情况为一瓣涂上颜色(如晴天涂红色,阴天涂蓝色,雪天涂白色等),每天涂一瓣,81天涂完所有花瓣,图也就完成了,数九也就结束了。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兼具观赏性。
- 写字数九:选取一些笔画正好是九画的字,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字九画,九个字共81画)。每天写一个字或一笔,写完所有字或笔画也就出九了。这是一种文雅的数九方式。
这些方法都巧妙地将81天的计数过程融入到日常行为或艺术创作中,使其更具仪式感和趣味性。
为什么是“九”这个数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它是最大的阳数,常被视为极数、至数,象征着圆满、极致和变化。
例如,有“九重天”、“九五之尊”等说法。
将寒冷天气分成九个九天(81天),可能寓意着阳气从冬至的微弱状态(一阳生)经过九九八十一天,逐渐积蓄、壮大,最终克服阴寒,迎来春暖花开。整个过程象征着阴阳消长、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81天也是一个相对较长且能覆盖北方冬季主要寒冷时段的时间跨度。
“数九歌”与天气变化有什么联系?
“数九歌”(或称“九九歌”)是与“数九”习俗紧密相连的民间歌谣。它用押韵的句子描述了数九期间每个“九”阶段的天气特征和对应的农事活动,是北方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对气候变化的经验总结。
数九歌的版本各地略有差异,但核心内容都是反映气温从极寒到回升的过程。例如,一个常见的版本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个歌谣具体描述了天气变化:
- 一九二九:天气刚刚开始变得极冷,冷到手都不想伸出来。
- 三九四九:通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河流湖泊结冰,可以在冰上行走。
- 五九六九:气温开始回升,河岸的柳树开始抽出新芽(虽然可能只是观察到的变化而非实际返青)。
- 七九:河面上的冰开始融化,“河开”。
- 八九:天气进一步转暖,大雁等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
- 九九加一九:指数完九九之后,再过九天(即出九后不久),天气已经完全转暖,适合耕种了。
数九歌将抽象的81天进程具象化为人们熟悉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不仅便于记忆和传播,也体现了人们对季节变化、农时规律的关注和把握。
“出九”是什么时候?标志着什么?
“出九”就是指数满了九个九天,即81天全部结束的那一天。
由于冬至的日期在公历中不固定,通常在12月21日或22日,所以“出九”的日期也并非固定不变,大致在冬至过后的81天左右。这通常会落在次年的2月下旬或3月上旬。
“出九”标志着漫长而严寒的冬季基本结束,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它意味着:
- 最冷的时期已经过去:虽然可能还有倒春寒,但持续的严寒期已经结束。
- 春天的临近:出九后不久,气温会显著回升,冰雪融化,大地开始复苏,万物即将展现生机。
- 农事活动的开始:对于传统农业社会来说,出九后的温暖天气为春耕做准备提供了条件,“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冬至是数九的起点,而“出九”是这个寒冷计数过程的终点,代表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