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都换全斗焕】探析韩国全斗焕执政初期的人事与政治变革
“全都换全斗焕”并非一个标准的历史名词或官方表述,它更像是一种民间或坊间的速记、评论,用来形象地概括韩国前总统全斗焕上台之初所进行的大规模人事调整和权力重组。这个短语巧妙地将“全都换”(意为全部更换、彻底改变)与“全斗焕”的名字联系起来,生动地反映了当时韩国政治生态经历的一场剧烈“换血”。
是什么(What is it)?—— 短语的指向与背景
这个短语直接指向的是全斗焕在掌握韩国实权过程中及建立其政权初期,对政府、军队、情报机构乃至其他社会关键部门进行的广泛而迅速的人员清洗与替换。它概括了那个时期政治权力结构发生的根本性转变。
背景是复杂的:1979年10月26日,韩国总统朴正熙遇刺身亡,长达18年的威权统治突然中断。这引发了政治上的真空和权力斗争。在一片要求民主改革的呼声中,时任国军保安司令官的全斗焕,利用其在军队和情报系统的影响力,发动了“12.12军事政变”,实际控制了军权。随后,他逐步清除异己,压制民主运动,最终通过间接选举成为了韩国总统,开启了第五共和国。
“全都换全斗焕”就是对这一过程中,全斗焕为巩固权力而采取的雷厉风行的人事策略的高度概括。
为什么(Why)?—— 大规模人事变动的动机
全斗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其核心动机在于以下几点:
- 巩固个人权力: 清除对朴正熙忠诚或对全斗焕的军事政变持反对态度的势力,将关键职位安插上自己的亲信和支持者,确保政权的稳固和自身的绝对权威。
- 压制潜在挑战者: 除去军队内部、政界以及民间可能威胁其地位的潜在对手或批评者。
- 控制国家机器: 通过全面控制军队、情报部门(如KCIA,后来的ANSP)、政府各部委,确保国家机器按照其意志运转。
- 塑造新政权形象: 尽管其上台方式备受争议,但通过“换血”,他也试图在表面上与旧时代做切割,并可能提出一些新的执政口号(尽管本质上仍是威权统治)。
这种“全都换”的做法是威权政权巩固自身、消除异议的典型手段之一,尤其是在通过非正常途径上台的情况下。
哪里(Where)?—— 变动波及的范围与领域
这场人事“换血”并非只局限于某个部门,而是遍及韩国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多个层面:
- 军队高层: 这是最先也是最彻底的领域。全斗焕在发动政变后,迅速撤换了大量不属于其新军内派系“一心会”或对其效忠程度不够的高级将领。
- 情报机构: 中央情报部(KCIA,后更名为安企部ANSP)是权力斗争的焦点之一,其领导层和骨干成员被大幅调整。
- 政府部门: 内阁成员、各部委的部长、次长及重要司局长等官员经历了多轮替换,以确保政府体系的忠诚。
- 公营企业与金融机构: 对国有企业和主要银行的关键管理职位也进行了干预性的人事安排。
- 媒体与教育机构: 虽然不像军队政府那样直接清洗,但也通过施压、合并、撤换负责人等方式加强了控制。
可以说,所有掌握重要权力和资源的国家机构都在“全都换”的浪潮中受到了影响。
多少(How much/many)?—— 变动的规模与速度
用“全都换”来形容,虽然带有夸张成分,但也形象地描绘了变动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
- 规模: 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涉及的军方将领、政府高级官员、情治系统骨干、公企负责人等无疑是“大量”的。许多在旧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人物被边缘化、解职甚至遭受政治迫害。
- 速度: 许多关键的人事变动在全斗焕掌握实权后的几个月内就迅速完成,尤其是在1980年上半年。政变后的紧急戒严令为这种快速清洗提供了便利。
- 频率: 在其执政初期,人事调整的频率也很高,以不断强化控制和测试忠诚度。
具体的例子(非详尽列表):
军事政变后,多名与全斗焕对立或被视为威胁的四星或三星将领被强制退役或调离闲职。政府内阁也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多次重组。
如何(How)?—— 变动的实施方式
这些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是通过多种手段实施的:
- 军事命令: 对于军队内部的异动,直接通过军事系统下达命令,强制退役、调职或逮捕。
- 戒严令下的权力: 利用全国范围的紧急戒严令赋予的特殊权力,绕过正常法律程序进行人事处理。
- 成立特别机构: 成立如国家保卫非常对策委员会(国保委)等凌驾于政府之上的机构,通过这些机构发布指令,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审查和处理。
- 政治清洗名义: 有时会以“清除腐败”、“提高效率”等名义进行,但实质上是出于政治目的。
- 强制退休与调离: 对于难以直接清洗但又不信任的人员,采取强制退休、调到无实权的闲职等方式。
这些手段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是自上而下、强力推动的,缺乏透明度和正当程序。
怎么(How/Why)?—— 对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影响
这场以“全都换全斗焕”为代表的人事及政治变革对韩国产生了深远的、复杂的影响:
- 强化威权统治: 最直接的结果是全斗焕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威权统治,民主化进程遭受挫折。
- 政治文化的改变: 军队在政治中的影响力一度加强,政治决策过程缺乏民意基础。
- 社会氛围: 在政治高压下,社会自由度受到限制,异议遭到严厉镇压(如光州事件)。
- 经济发展: 尽管政治上实行高压,全斗焕政府时期韩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是在缺乏政治自由和公正监督的环境下进行的。
- 历史遗留问题: 那段时期的人事清洗、权力运作方式以及对民主运动的镇压,成为了韩国现代史中一个敏感且充满争议的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创伤和反思。
“全都换全斗焕”这个形象的短语,恰如其分地捕捉了全斗焕上台初期韩国社会经历的那场剧烈而广泛的政治和人事震荡,它是那个特殊年代权力更迭方式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