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存在着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方针。本文将围绕这个重要方针,通过一系列具体问题来深入探讨其内涵、体现、推进方式、投入规模以及实际成效。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针 是什么?
这一重要方针的核心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强调,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这意味着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
“民生”本身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这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需求,如衣食住行、就业、收入,也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环境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就是要确保这些基本民生需求得到保障,并不断提升民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为什么 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重要方针?
选择“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针,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和深刻认识:
- 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 这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其职责就在于为人民谋福祉。将人民放在中心位置,是回应人民期盼、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
- 发展的根本目的: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果发展不能惠及全体人民,甚至导致贫富差距扩大、民生问题突出,那么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发展是为了人民,是发展的方向不偏离。
- 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民生问题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人民生活好了,后顾之忧少了,社会才能更加安定有序。
- 激发发展活力的源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汇聚起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是贯穿于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工作推进全过程的根本原则,是确保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实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遵循。
这一重要方针 体现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方针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行动中。其主要体现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就业优先政策:
将稳就业、促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岗位,鼓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保障重点群体(如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就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尤其关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和义务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深化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持续扩大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完善失业和工伤保障制度,发展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推进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发展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改善居住环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银发经济。
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些具体领域的政策和行动,都直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旨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如何 推进和落实这一重要方针?
推进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改革创新与持续投入相协调。其推进方式主要包括:
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通过中央全会、重要会议等形式,对民生工作进行战略部署和具体安排。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公平性。例如,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领域的改革,解决长期制约民生改善的深层次问题。
优先保障财政投入: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领域的资金需求。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立法和修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例如,完善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义务教育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依法保障公民的各项民生权益。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均等化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
精准施策和重点帮扶:
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民生需求和突出问题,采取精准有效的帮扶措施。例如,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注低收入人口和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服务供给,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公众参与决策机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强化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
建立健全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对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 投入了多少?
关于“投入了多少”,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财政数字,更体现了一种资源配置的优先级和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虽然具体的财政投入金额庞大且逐年增长,难以用一个固定数字概括,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投入的规模和力度:
- 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 国家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民生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和优先保障方向。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并保持增长趋势。
- 专项资金的设立: 设立各类民生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特定的民生项目和改革。例如,教育拨款、医疗卫生专项经费、社保基金、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生态环保资金等。
- 政策性投入的引导: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民生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例如,鼓励企业提供职业培训,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托育机构等。
- 人力资源的投入: 大量优秀人才被引导和吸引到教师、医生、社工、基层治理人员等民生服务领域,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人力资本投入。
- 制度建设的投入: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需要大量的制度设计、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
可以说,国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是系统性、持续性且规模巨大的,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方针的资源配置导向。这种投入不仅体现在年度预算中,更体现在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安排中。
通过落实重要方针,成效如何?
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重要方针并付诸实践,中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衣食住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享受到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广泛,参保率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公平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显著增加。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住房条件持续改善:
城镇和农村居民居住面积大幅增加,住房质量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缓解了部分群体的住房困难。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里程碑。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然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生需求是不断升级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和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总而言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指导一切民生工作的根本原则。它明确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是为了人民,体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先顺位,并通过一系列具体、持续的政策和行动得以落实,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持续奋斗、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