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跨越时代的回响
国际关系的演进,是理念与实践相互塑造的漫长过程。从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对峙,到全球化时代的深度融合,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也随之迭代升级。从强调国家主权和互不干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倡导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应对挑战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仅是术语的变化,更是一次历史性的观念跨越,反映了对世界图景和未来走向的深刻认知转型。探究这一跨越,需要深入分析其是什么、为什么发生、在哪里体现、涉及多少、如何实现、以及具体怎么做。
第一部分:和平共处:特定时代的产物及其核心要义
是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内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特定历史时期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它们起源于新中国与印度、缅甸等邻国在处理双边关系时提出的倡议,并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这五项原则的核心,在于强调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而非冲突来处理国家间关系。它的主要目标是防止战争、维护独立、促进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在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峙、意识形态冲突激烈的背景下,这为新兴独立国家提供了处理对外关系的理论依据,也为避免大国之间直接冲突提供了缓冲地带。它提供了一个框架,使得即使存在巨大分歧,各国也能在最低限度上维持互动。
哪里: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舞台与提出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地是亚洲,具体可追溯至1953年底至1954年初,中国在与印度、缅甸谈判时率先倡导。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标志性事件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汇聚了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会议公报中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使其从双边、三边关系准则上升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行为规范,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与和平共处原则也有相通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性框架之一。
第二部分:时代变迁的驱动力:为什么必须超越和平共处
为什么:全球性挑战与相互依存的深化
虽然和平共处原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防止冲突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随着时代的深入发展,其局限性日益凸显,无法完全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全球性挑战的紧迫性:气候变化、跨国恐怖主义、重大传染病(如新冠疫情)、网络安全、核扩散等问题具有无国界、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它们不是一两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应对。和平共处原则强调互不干涉内政,这在面对需要集体行动和深度合作的全球性问题时显得不足。例如,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共同承担减排责任,建立全球治理机制,这超越了简单的互不侵犯和不干涉内政。
- 经济全球化与相互依存的深化:世界经济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网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度融合,金融市场、贸易往来密切相连。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迅速波及全球,一地的局部冲突可能影响国际能源和粮食供应。这种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意味着各国拥有更多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简单的“互不侵犯”不足以保障共同繁荣和安全,需要更高层次的协调与合作来管理风险和分享机遇。
- 全球治理体系的滞后: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在冷战或更早时期形成的,未能完全反映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全球性挑战的复杂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规则和机制面临冲击。需要构建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这要求各国不仅和平共处,更要共同参与规则制定、共同承担全球责任。
正是这些深刻的时代变化,使得仅满足于“和平共处”——即避免冲突、各扫门前雪——变得不再充分,必须转向更加积极主动、强调共同责任和共同未来的理念,即“命运与共”。
第三部分:命运与共:理念的构成与行动框架
是什么: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与维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超越了国家界限,将全人类视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其核心要义在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应该同舟共济,共同应对挑战,共同迈向美好未来。
这一概念通常包含“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在以下五个方面推动建设:
- 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道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 安全上: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以合作谋求安全,以合作促进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 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 文化上: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 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这“五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行动框架,旨在从根本上改变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倡导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第四部分:跨越的体现:从共处到共享的具体差异与实践
如何/怎么:理念深度的拓展与行动范畴的延展
从和平共处到命运与共,其核心跨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和平共处强调的是在承认差异(存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求同),主要目标是避免冲突。命运与共则更进一步,主张在共同利益和共同挑战面前,主动寻求合作、弥合分歧(聚同化异),共同创造更多的“同”,即共同产品和共同繁荣。
- 从“互不干涉”到“积极协作”:和平共处的核心是互不干涉内政,是一种相对消极的、边界清晰的原则。命运与共则倡导在涉及人类共同福祉和安全的问题上进行积极、主动、深度的协作,共同承担责任。例如,在应对全球疫情时,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互不干涉医疗主权,而是信息共享、联合研发、疫苗分配等全球协作。
- 从“国家中心”到“人类整体”:和平共处原则是典型的国家中心主义产物,处理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命运与共则将视角提升到全人类的层面,关注的是人类整体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超越了狭隘的国家利益,强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命运。
- 从“管理分歧”到“创造共同未来”:和平共处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和规避国家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和分歧。命运与共则致力于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未来,包括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繁荣。
哪里:实践领域的具体案例
这种跨越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在诸多具体实践中得以体现:
经济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层面的重要实践平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家间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更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促进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这远超出了传统的平等互利贸易关系,而是旨在打造一个更加紧密的区域和全球经济伙伴网络。
健康领域:面对新冠疫情等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催生了全球疫苗合作、援助医疗物资、分享诊疗经验等行动。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也涵盖了公共卫生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体现了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共同保障全人类健康的理念,而非仅限于各自为政。
安全领域:在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方面,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框架。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稳定、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方面的合作,以及在全球安全倡议下推动对话解决热点问题、完善全球安全治理,都体现了共同应对安全威胁、追求普遍安全的努力。
环境领域:在气候变化治理中,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都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强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将生态安全置于全球治理的重要位置。
第五部分:跨越的广度与影响
多少/广度:理念的国际影响与参与程度
虽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由中国提出的概念,但其内涵契合了时代需求和全球共识,在国际社会获得了日益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 联合国框架内的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包括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人权理事会、第一委员会(裁军和国际安全)以及安理会等机构的文件中。这表明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国际体系的主流叙事,并得到成员国的认可和呼应。
- 多边平台上的传播: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G20)等多个重要多边场合,中国积极阐释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其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具体行动联系起来,与各国探讨合作路径。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双边和多边场合表达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或支持。
- 合作倡议的参与范围: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这体现了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关倡议的广泛参与度。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虽然不同国家对概念的具体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且实践中面临诸多复杂性,但命运与共同体的理念及其相关倡议,已经显著提升了在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议题上的讨论层次,推动国际社会从单纯强调国家利益平衡,转向更多关注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国际关系和全球挑战的视角和框架,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结语:迈向更加紧密的未来
从“和平共处”到“命运与共”的历史跨越,反映了人类社会对自身所处环境和未来走向认知的深刻飞跃。如果说和平共处是处理国家关系的“底线”和“基础”,旨在保证在有差异的情况下能够共存;那么命运与共则是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的“上限”和“愿景”,旨在通过积极合作和共同努力,开创一个更加安全、繁荣、包容、清洁的美好世界。这一跨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需,也是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理念引领。它的具体实践仍在进行中,需要国际社会共同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