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間魚雷回天】的详细解读

人間魚雷回天是什么?

人間魚雷回天,字面意思是“回轉的天國”或“扭轉戰局的天國”,是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開發和使用的特攻兵器之一。它本質上是一種由人駕駛的魚雷,旨在通過自殺攻擊的方式擊沉盟軍艦艇。

「回天」並非從零開始設計,而是基於當時日本海軍主力艦艇使用的九三式氧氣魚雷進行改造。九三式魚雷因其使用高純度氧氣作為氧化劑而擁有高速、長射程和巨大威力的特點,被譽為「長矛」。回天就是在九三式魚雷的基礎上,加裝了以下主要組件:

  • 一個可供一名飛行員(特攻隊員)乘坐、操縱和觀察的駕駛艙。
  • 潛望鏡,供駕駛員在接近目標時觀察和導航。
  • 方向舵和潛水舵的操縱裝置。
  • 氧氣供應和二氧化碳吸收裝置,維持駕駛艙內的空氣。
  • 壓載水箱和調節裝置,控制魚雷的下潛和上浮。
  • 內部燃料/氧氣罐,提供動力。
  • 位於前端的巨大彈頭,繼承了九三式魚雷的裝藥量,威力驚人。
  • 引爆裝置,通常是觸發引信和一個由駕駛員手動操作的電氣引爆按鈕。

「回天」共開發了多個型號,主要包括:

  • 一型(一型):這是最主要、生產數量最多的型號,直接改裝自九三式一型魚雷。全長約14.7米,直徑約1米,標準彈頭裝藥量約1550公斤。航速約30-40節。
  • 二型(二型):全新設計的型號,動力來源改為魚雷用柴油機,旨在提高生產效率和性能。全長約16米,直徑約1.3米。但由於技術問題和戰爭結束,生產和實戰部署數量極少。
  • 四型(四型):改裝自九三式三型魚雷的練習用型號,或部分改裝用於實戰(裝藥量較少)。具有緊急逃生艙蓋(實戰型號通常焊死)。
  • 十型(十型):改裝自九二式魚雷(電動魚雷)的型號,使用電池動力。速度較慢,裝藥量較小,全長約9米。主要用於近距離防禦或在特定環境下使用,生產和部署數量也極少。

總體來說,「人間魚雷回天」就是一種加裝了駕駛艙和控制系統的重型魚雷,其核心功能是讓一名駕駛員引導其以高速撞擊敵方艦艇並引爆。

為什麼要使用人間魚雷回天?

「回天」的使用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面對嚴峻戰局和資源匱乏的困境下,採取的一系列特攻(自殺式攻擊)戰術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原因和目的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 戰局惡化和防禦需求: 隨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勝利,逼近日本本土,日本海軍遭受了巨大損失,艦艇、飛機和受訓飛行員、水兵都嚴重不足。常規的作戰方式越來越難以阻止盟軍的攻勢,特別是阻止其艦隊對重要島嶼的兩棲登陸或對本土的潛在入侵。特攻被視為一種在資源極度受限情況下,以最小代價(一條魚雷和一個人的生命)換取最大戰果(擊沉大型敵艦)的「高效」手段。
  • 彌補技術和戰術劣勢: 盟軍在雷達、聲納、反潛技術和艦隊防空能力上具有明顯優勢。日本潛艇發射的常規魚雷越來越難以突破盟軍的防線並擊中目標。由人駕駛的「回天」理論上可以更精確地瞄準目標,規避防禦,特別是在水下接近敵艦時,有機會提高命中率。其巨大的彈頭對大型軍艦構成嚴重威脅。
  • 針對特定高價值目標: 「回天」的主要目標是盟軍的航空母艦、戰列艦等高價值大型軍艦。這些艦艇是盟軍力量的核心,擊沉一艘可能對其作戰能力和士氣造成重大打擊。常規魚雷在遠距離或面對規避機動的敵艦時難以確保命中這些目標,「回天」試圖通過自殺攻擊來保證將巨量炸藥送達目標艦體。
  • 士氣和心理戰: 特攻戰術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用於激勵日本國內士氣,向國民和軍隊展示「為天皇和國家獻身」的決心。同時,也希望能對盟軍造成心理衝擊,使其畏懼日本軍隊的這種「不要命」的戰法。

需要強調的是,「回天」並非戰爭初期的產物,而是在戰爭進入尾聲,日本已經處於被動防禦、常規戰力嚴重損耗的情況下,被 desperation 驅使而開發和採用的最終手段。它體現了日本軍國主義體制下對個體生命的極度漠視,將士兵視為可以消耗的戰爭工具。

人間魚雷回天在哪些地方使用和部署?

「回天」的活動主要涉及其開發地、訓練基地以及實際作戰部署區域。

  • 開發與訓練基地:
    • 大津島基地(山口縣): 這是「回天」最主要、最著名的訓練基地,被稱為「回天訓練基地」。位於山口縣周南市附近的大津島上。這裡有專門的魚雷發射設施、駕駛艙模型、模擬訓練裝置和學員宿舍。絕大多數「回天」特攻隊員在這裡接受訓練並等待出擊命令。
    • 平生基地(山口縣): 另一個重要的訓練基地。
    • 光基地(山口縣): 也曾用於「回天」的製造和訓練。
    • 三越島基地(大分縣): 位於佐伯市附近,也是一個訓練設施。

    這些基地通常選址在相對隱蔽的島嶼或沿海地區,便於進行水下訓練和保密。

  • 作戰部署與發射方式:

    「回天」主要通過潛艇搭載並在遠離本土的作戰區域發射。這是因為「回天」本身續航能力有限,且需要隱蔽接近目標區域。主要搭載潛艇型號包括:

    • 伊號潛水艦(I-gata Submarine): 特別是經過改裝的大型伊號潛水艦,如伊四七型(I-47)、伊五三型(I-53)、伊五六型(I-56)、伊五八型(I-58)、伊三六型(I-36)、伊三七型(I-37)等。這些潛艇的甲板上或艇體內部安裝了專門的發射管或固定裝置,通常搭載4到6枚「回天」。駕駛員在作戰時從潛艇內部通過連接通道進入甲板上的「回天」駕駛艙。
    • 基地或艦艇搭載: 也曾計劃從水面艦艇(如改裝的輕巡洋艦)或陸上基地直接發射「回天」,但實戰中主要還是依賴潛艇進行遠距離部署。
  • 實戰區域和攻擊目標:

    「回天」被部署到太平洋戰場上盟軍艦隊活動頻繁的區域,執行多個作戰任務(被命名為「菊水隊」、「金剛隊」、「千早隊」等)。主要攻擊地點包括:

    • 烏利西環礁(Ulithi Atoll): 位於加羅林群島,是盟軍太平洋艦隊的重要錨地和前進基地。這裡發生了幾次「回天」攻擊,其中最成功的一次(菊水隊,1944年11月)擊沉了大型艦隊油輪 USS Mississinewa (AO-59),造成重大損失。
    • 帕勞群島(Palau): 也是盟軍的重要錨地和作戰區域,發生過「回天」攻擊。
    • 萊特灣附近海域: 在菲律賓戰役期間,「回天」也曾被用於攻擊盟軍艦艇。
    • 硫磺島戰役和沖繩戰役期間: 「回天」搭載潛艇被派往這些島嶼周邊海域,試圖攻擊支援登陸作戰的盟軍艦隊。例如,在沖繩戰役中,伊五八號潛艇發射的「回天」擊沉了美國海軍護航驅逐艦 USS Underhill (DE-682)
    • 其他地點: 包括馬里亞納群島、西太平洋的運輸線等。

    然而,由於盟軍強大的反潛能力和「回天」本身固有的技術缺陷,許多搭載「回天」的潛艇在到達攻擊區域前就被擊沉,或者發射的「回天」未能找到目標或被攔截。因此,雖然部署範圍廣泛,但成功的攻擊案例相對較少。

生產了多少、部署了多少、有多少駕駛員?戰果如何?

關於「回天」的生產數量、駕駛員人數以及實戰的具體數據,不同的文獻來源可能略有差異,但大致規模是明確的。

  • 生產數量: 各型號總計生產數量估計在400到500枚之間。其中一型生產數量最多,超過300枚;二型、四型、十型的生產數量都較少,合計不到200枚。
  • 駕駛員(特攻隊員)人數: 接受「回天」訓練並編入特攻隊的隊員人數,估計在800到1000人以上。這些隊員主要是年輕的海軍志願兵,來自海軍兵學校、機關學校、預科練等渠道。
  • 部署任務和發射數量: 海軍共組織了15次主要的「回天」特攻作戰任務(例如前述的菊水隊、金剛隊等)。這些任務共派出約40艘次搭載「回天」的潛艇前往戰區。然而,並非所有搭載的「回天」都被發射。很多潛艇在抵達目標區域前就被擊沉或被迫返航。實際在戰鬥中成功發射的「回天」數量估計在100到150枚左右。
  • 戰果: 「回天」的作戰效果與其付出的代價相比是極其低下的。
    • 擊沉目標: 盟軍確認被「回天」擊沉的艦艇數量非常少。最確定且較大的目標是前述的美國海軍艦隊油輪 USS Mississinewa (AO-59) 和護航驅逐艦 USS Underhill (DE-682)。此外,可能還擊沉或嚴重損壞了少數小型艦艇或輔助船隻,例如一艘LST(坦克登陸艦 LST-481)。日本方面宣稱的戰果遠高於盟軍的確認記錄,這在戰爭末期的戰報中是常見現象。
    • 對比: 為了擊沉這屈指可數的幾艘艦艇,日本損失了至少8艘搭載「回天」的潛艇(這些潛艇被盟軍擊沉,艇員和搭載的「回天」隊員全部犧牲),以及超過100名發射「回天」後犧牲的特攻隊員。還有大量未及發射就隨潛艇沉沒的「回天」和隊員,以及在訓練中事故犧牲的人員。
  • 犧牲人數: 在實戰任務中,所有進入「回天」並成功發射的駕駛員幾乎全部犧牲,人數超過100人。加上在基地訓練中因事故或其他原因犧牲的隊員,以及搭載潛艇被擊沉而犧牲的艇員和隊員,總的犧牲人數遠超發射「回天」的數量。

總結來說,「回天」的生產數量和參與訓練的人員規模不算小,但其實際部署、發射數量和取得的實際戰果都非常有限,且是以極其高昂的生命代價換取的。

人間魚雷回天是如何操作和攻擊的?

「人間魚雷回天」的操作和攻擊流程是一個充滿危險和困難的過程,它將駕駛員置於一個非常狹小且幾乎沒有逃生機會的環境中。

發射前準備

「回天」通常搭載在潛艇的甲板上或專用發射艙內。在接近目標區域時,潛艇會在水下靜默待機。當潛艇偵察到目標艦隊後,指揮官會決定是否發起「回天」攻擊。如果決定攻擊,潛艇會盡量隱蔽地機動到一個有利於發射的距離和角度。

此時,「回天」特攻隊員會從潛艇內部通過一個狹窄的連接通道進入位於潛艇外部(甲板上)的「回天」駕駛艙。這個過程本身就很危險,需要平衡內外水壓。進入駕駛艙後,艙門會被鎖死或從外部焊死(至少是無法從內部打開,以確保特攻的決心)。駕駛員會在艙內進行啟動前的檢查,發動「回天」的引擎(使用氧氣和燃料),並調整壓載水箱,使「回天」具備潛航能力。

水下接近

潛艇發射「回天」後,「回天」會獨立在水下航行。駕駛員坐在狹小的駕駛艙內,通過面前的儀表盤控制方向舵和潛水舵,維持航向和深度。由於駕駛艙內部狹窄、噪音大、視線差,加上氧氣可能導致的頭痛和精神緊張,操作環境極其惡劣。

駕駛員需要通過升降潛望鏡來觀察水面的目標方位、距離、航速和航向,以及周圍是否有敵方護衛艦艇或反潛飛機。潛望鏡暴露水面容易被發現,因此駕駛員必須非常謹慎,只能短暫升起觀察,且通常只在夜間或視線不良的環境下接近。

「回天」本身體積龐大,在水下移動時會產生噪音,容易被盟軍的聲納探測到。盟軍的反潛力量,特別是護航驅逐艦和巡邏飛機,裝備了先進的聲納和深水炸彈,對「回天」構成嚴重威脅。駕駛員需要利用潛艇提供的目標信息,結合自己的觀察,小心翼翼地規劃水下航線,盡量規避敵方反潛艦艇。

鎖定與攻擊

理想情況下,駕駛員會設法潛航到目標艦艇下方或近距離處。一旦確認目標並進入攻擊範圍,駕駛員會調整「回天」的深度,通常是設定為撞擊目標水線以下最脆弱的艦體部位(例如龍骨附近或輪機艙下方)。

在最後衝刺階段,「回天」可能會以較高速度衝向目標。此時,駕駛員的主要任務是維持航向,確保精確撞擊。引爆通常依靠前端的觸發引信,即魚雷撞擊到目標後自動引爆。此外,駕駛員通常還有一個手動引爆按鈕,可以在認為即將撞擊或在觸發引信可能失靈的情況下,自己啟動引爆。

一位「回天」訓練教官曾對學員們說:「回天是一種單程票。你們的任務只有一個:把1.5噸炸藥送到敵艦肚子裡。沒有返航,沒有逃生。」這生動地描述了其操作的終極性和危險性。

由於潛望鏡觀察困難、目標機動、自身噪音和盟軍反潛的干擾,許多「回天」在接近過程中就被發現並擊沉,或者導航失誤未能找到目標,最終只能在燃料耗盡前自我引爆或被敵軍擊毀。即使成功接近,最後的撞擊階段也需要極高的技巧和運氣。

人間魚雷回天的駕駛員是如何訓練的?

「人間魚雷回天」的駕駛員訓練過程異常嚴酷且充滿死亡風險。訓練的主要目標是讓學員掌握在狹小、黑暗、水下環境中操控大型魚雷、進行複雜導航以及精確瞄準撞擊的能力。

選拔與心理準備

「回天」隊員主要從海軍中的年輕志願者中選拔,通常是受過一定教育的士官生或預備士官,年齡大多在20歲出頭。選拔標準不僅包括身體素質和魚雷、潛艇相關知識,更強調所謂的「獻身精神」和「報國熱情」。在加入訓練營之前,學員們已經被灌輸了強烈的特攻思想,明白這是一條有去無回的路。這種心理準備是訓練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甚至超過了技術訓練本身。

訓練內容與設施

訓練主要在大津島等基地進行,內容包括:

  • 基本理論學習: 學習魚雷原理、潛艇操作基礎、導航知識、目標識別、水中聲學等。
  • 地面模擬訓練: 在陸地上的駕駛艙模型中練習操縱桿、儀表識別和應急處理。感受狹小空間的壓抑感。
  • 水中訓練(使用練習用回天): 使用專門的練習用「回天」(如四型),這些魚雷通常沒有戰鬥部,配重不同,可能設有緊急上浮或逃生裝置(儘管實戰型號通常沒有)。學員們會在近海或訓練場內進行實際的潛航、轉彎、變深等操作練習。這一步非常危險,因為早期的練習用魚雷可靠性不高,事故頻發。
  • 夜間與惡劣天氣訓練: 模擬實戰中可能遇到的複雜環境,練習在低能見度下進行導航和接近。
  • 長距離航行訓練: 練習在水下長時間保持穩定航向和深度,消耗體力和意志力。
  • 目標接近與攻擊模擬: 在水中設置模擬目標,練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接近,並進行模擬「撞擊」。

訓練的嚴酷性

「回天」訓練的嚴酷程度是極高的。由於駕駛艙狹小密閉,水下環境黑暗壓抑,加上訓練強度大和氧氣呼吸可能引起的不適,學員們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訓練中常常發生事故,例如魚雷失控、故障、氧氣供應問題等,導致許多學員在實戰前就在訓練中犧牲。據統計,在回天訓練中犧牲的隊員數量接近甚至超過了在實戰中犧牲的數量。

教官對學員的要求極其嚴苛,強調絕對服從和堅定的必死決心。訓練過程中也充斥著軍隊特有的體罰和精神壓力。學員們在訓練結束後,會舉行出征儀式,穿上印有自己名字的號衣,等待被分配到搭載「回天」的潛艇上執行最後的任務。

「回天」駕駛員被賦予了極高的「榮譽」,被稱為「人間魚雷艇長」。然而,這榮譽的背後是年輕生命的無情消耗,是戰爭瘋狂的體現。

這些問題和詳細的回答,希望能幫助您更具體地了解「人間魚雷回天」這一二戰晚期日本海軍的特攻兵器。

By admi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