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发】揭秘传统极致揉面工艺
“二十八把面发”,这个说法听起来带着一丝神秘色彩,不像日常厨房里揉面发面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让面团发酵二十八次,而是一种极其精细、耗时耗力的传统面点制作工艺,强调对面团进行多次、不同手法的处理与调整,最终追求面团质地和成品的极致表现。它是一种老一辈面点师们口口相传、需要深厚经验和体力的独门绝技。
什么是“二十八把面发”?
简而言之,“二十八把面发”不是指面团膨胀发酵二十八轮,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会导致面团过度发酵而报废。这里的“把”更像是指对面团进行揉、捏、揣、叠、按、擀等一系列手工操作的“次数”或“组”。它是一种将面团的物理处理(揉面、折叠等)与生物发酵(酵母作用)紧密结合、反复循环的复杂过程。每一“把”都可能是针对面团特定状态进行的一种精确调整。
这项工艺的核心在于通过高频率、有针对性的手工操作,最大限度地开发面团的筋性(面筋网络),使其结构异常强韧而有弹性,同时均匀地将空气或发酵产生的气体揉入或保留在面团中,形成极为细腻、均匀且有层次的内部组织。最终目标是制作出口感极其筋道、细腻、有嚼劲,且风味因长时间发酵而更加醇厚的面点产品。
为何要进行“二十八把”的复杂操作?
采用如此繁琐的“二十八把”工艺,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普通揉面和发酵方法难以企及的面团品质,具体优势体现在:
- 极致的筋道与弹性:反复多次、不同手法的揉捏和折叠,能充分激活并拉伸面筋蛋白,形成极为强韧、细密且均匀的面筋网络。这使得面团具有超强的弹性和韧性,成品口感极其筋道耐嚼。
- 细腻均匀的组织:每一次“把”的操作,都在对面团内部的气孔进行调整。通过按压排气、折叠锁气等手法,能够打破大的气泡,将气体更均匀地分布在面团中,使得成品内部组织孔隙细腻、均匀,没有大的空洞。
- 更丰富的风味:虽然操作频繁,但整个过程通常会穿插短时间的静置或发酵阶段。这种长时间、缓慢且受控的发酵过程,有助于产生更复杂的风酵香气,提升面点的风味层次。
- 更好的持形能力:高度发达且结构稳固的面筋网络使得面团具有出色的支撑力,在后续的成形和蒸煮过程中不易塌陷或变形,成品形状饱满挺括。
因此,“二十八把”是追求面点口感、质地和风味的极致体现,是传统工艺中精益求精的代表。
这项工艺可能源自哪里?
“二十八把面发”作为一个具体的名称,可能并非一个全国通用的官方术语,更可能是某个特定地域、某个流派或者某位名师所创并传承下来的独门绝技。考虑到其对面团筋性和质地的极致追求,以及对面食制作的深厚功力要求,这项工艺很可能起源于对面点制作有悠久历史和极高要求的地区,例如中国北方传统小麦种植区,特别是那些以制作高质量馒头、包子、面条等发酵面食著称的地方。
它不太可能是一个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标准流程,而更像是一种高度依赖手工技艺和经验的传统手工作坊或家庭的秘密配方和操作流程。其确切的地理源头可能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植根于对传统面食工艺的尊重与传承。
实施“二十八把面发”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
正如其名所示,“二十八把面发”是一项极其耗时耗力的工程。
- 时间投入: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跨越一天以上。这包括了前期和面、多次的揉捏折叠操作以及穿插其间的短暂休息和发酵时间。每一次“把”操作虽然可能不长,但二十八次的累积以及中间必要的等待,使得整体耗时远超常规发面。例如,每次操作可能需要3-5分钟,但操作之间的静置或发酵可能需要10-30分钟不等,甚至更长的主发酵或二次发酵时间。将这些累加起来,总时长轻松超过4-8小时,甚至在低温环境下发酵则需要更长时间。
- 精力投入:这是对手艺人耐心、体力和经验的极大考验。每一“把”都需要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根据面团当时的状态(湿度、温度、发酵程度、筋性发展情况)进行调整。这要求操作者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懈怠。持续的揉捏和折叠也是一项体力活。
因此,“二十八把面发”不是一个为了效率而生的工艺,它是为了追求卓越品质而不惜成本和时间投入的体现。
“二十八把面发”的具体步骤是如何操作的?
由于这可能是一种非标准化的传统技艺,具体的“二十八把”如何分解和操作可能因传承和具体应用而异。但我们可以根据对面点制作原理的理解,构建一个可能的、包含复杂操作的流程框架,来解释这“二十八把”可能如何实现:
准备阶段
首先是常规的和面过程,将面粉、水、酵母(或老面引子)、少量糖、盐等按比例混合,揉成一个初步光滑的面团。这一阶段可能算作最初的几“把”基础揉面,但更核心的“二十八把”是在此基础上展开。
核心操作:循环的“把”与休息
真正的“二十八把”并非线性进行的二十八个完全相同的动作,而更可能是一种循环结构,包含几种不同的核心手法,在面团的不同阶段重复进行。设想一个简化的循环包含4种不同的“把”类操作,每类操作重复7次,共计28把, interspersed with short rests:
-
第一类“把”:强力揉压(例如进行7次)
在面团初步成形后,进行有力的揉、揣、按等动作,目的是快速建立基础面筋网络。这需要持续的体力投入,将面团反复推开、折叠、压紧。每一次揉压都对面团的筋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个阶段可能穿插短暂的静置(5-10分钟),让面筋放松。
-
第二类“把”:折叠与延展(例如进行7次)
当面团具备一定筋性后,重点转向通过折叠来增强面筋结构和层次。经典的折叠手法如信封折叠(将面团上下、左右向中心折叠)或卷曲折叠。折叠后轻微按压排气或顺着面团纹理进行有限度的延展。每次折叠都在面团内部构建“层面”,增加未来成品的韧性和结构。这个阶段同样需要穿插静置。
-
第三类“把”:细腻化处理与排气(例如进行7次)
在面团筋性充分发展后,操作更加注重细腻化。可能通过轻柔的按压、擀卷(但不是为了做酥皮),或者用手掌根部将面团向前推出再收回,来进一步排掉大的气泡,使面团内部组织变得更加均匀细腻。这个阶段的操作相对温和,更多是调整内部结构。
-
第四类“把”:最终理顺与调整(例如进行7次)
在接近完成核心“把”的阶段,操作可能包括对面团进行最后的整体揉圆、搓条或根据最终产品进行初步的分割与滚圆。这些操作是为了让面团表面光滑、内部结构最终定型,为后续的发酵和成形做好准备。每一次理顺和调整都确保面团以最佳状态进入下一环节。
在这四个阶段之间,以及每个阶段内部的“把”之间,都会有必要的短时间(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静置或松弛,让面团放松,便于后续操作,同时也给酵母提供极短的发酵窗口。整个过程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进行,操作者的手温和手法对面团状态影响巨大。
发酵与最终处理
完成“二十八把”核心操作后,面团已经筋道无比、组织细腻。此时,会进入一个或两个阶段的正式发酵(醒发),让面团体积膨胀。由于面筋结构极好,面团能锁住大量气体,发酵会非常充分且稳定。最后根据需要对面团进行分割、成形、二次发酵(最后醒发),然后进行蒸、烤或其他烹饪方式。
如何判断“二十八把”的每个步骤是否到位?
判断“二十八把”中每一步操作是否到位,以及何时进行下一“把”,是这项工艺最考验功力的地方,完全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和对“面性”的理解。没有精确的计时器或测量工具,判断标准主要依靠感官:
- 触感:揉捏时感受面团的阻力、弹性和黏手程度。随着操作进行,面团会逐渐变得光滑、不粘手,并且有很好的回弹力。折叠时感受面团的韧性,是否容易撕裂。
- 外观:观察面团的表面光洁度。随着面筋充分形成,面团表面会变得越来越光滑细腻,呈现出健康的光泽。内部组织通过切开或撕开一小块来观察,优秀的“二十八把”面团切面会非常细腻,气孔均匀微小。
- 延展性测试(拉膜):取一小块面团,缓慢地向四周拉开。如果能拉出薄如蝉翼、不易破裂的透明薄膜,说明面筋已经发展得非常到位。在不同“把”之后进行测试,可以判断筋性发展的程度。
- 温度:操作过程中,面团的温度会因手工揉搓和环境温度而变化,经验丰富的师傅能通过手感判断面团温度是否适宜当前的“把”和休息。
每一次“把”的操作,都是根据面团当前反馈的状态来决定力度、手法和时机的。这是一种人与面团之间的“对话”,需要多年的实践才能掌握。
“二十八把面发”是中华传统面点工艺中追求极致品质的生动写照。它不仅仅是一套操作流程,更是手艺人对面食制作倾注的心血、体力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传统匠人精神中精雕细琢、永不满足的追求。虽然现代设备和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在某些顶级传统面点领域,这种耗时的手工技艺依然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