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登陆舰,通常指代一类大型海军舰艇,其核心功能是快速、有效地将大量海军陆战队、陆军部队、作战车辆、直升机、甚至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投送至敌方或无港口设施的海岸地区,并提供持续的指挥、后勤与医疗支援。它们是现代两栖作战力量的核心,也是执行人道主义援助和灾害救援(HADR)任务的重要平台。
是什么: 两栖登陆舰的定义与关键特性
现代意义上的两栖登陆舰,特别是大型两栖攻击舰(如美国的LHD/LHA,中国的075型),是一种多功能、综合性的海上平台。它们的设计融合了多种舰艇的功能,具备独特的作战能力。
核心组成部分:
- 全通式飞行甲板:这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使其能够起降大量的直升机,如运输直升机(CH-53E、V-22鱼鹰)、武装直升机(AH-1Z、Z-10)以及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如F-35B)。飞行甲板通常配备多个起降点和停机位,以及飞机升降机,用于在机库和甲板之间转移飞机。
- 坞舱(Well Deck):舰体尾部的一个可注水舱室,通过一个巨大的尾门与外部水域相连。坞舱内可容纳多种气垫登陆艇(LCAC)、通用登陆艇(LCU)或机械化登陆艇(LCM)。作战时,通过调整舰体压载使坞舱注水,登陆艇可直接从舰内驶出,将车辆和人员高速送往岸边。
- 宽大的车辆甲板:舰艇内部拥有多层、面积巨大的车辆甲板,用于停放和运输主战坦克、两栖突击车(AAV)、轮式装甲车、卡车、工程车辆等各类作战及后勤车辆。车辆通过内部坡道或升降机在不同甲板间移动,并最终进入坞舱或通过其他方式送往岸边。
- 部队居住区:为数以千计的登陆部队官兵提供住宿、餐饮和休息空间。这些区域需要满足长时间海上航行的需求。
- 指挥控制中心:作为整个两栖特遣部队的旗舰,舰上设有先进的联合指挥中心,协调海、空、陆各要素的行动。
- 医疗设施:通常配备有功能齐全的医院船级别医疗设施,包括手术室、病房、X光室等,用于处理作战伤员或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支援。
- 弹药和物资仓库:储存大量的弹药、燃料、食品、水和作战补给品,以支持登陆部队在岸上的初期作战和舰艇自身的持续行动。
与传统的登陆舰(如LST,只能抢滩登陆)或船坞登陆舰(LPD,主要依赖坞舱)相比,大型两栖攻击舰(LHD/LHA)结合了直升机母舰、船坞登陆舰、车辆运输船和指挥舰的功能,具备更强的垂直登陆和超视距登陆能力。
为什么: 需要两栖登陆舰的关键原因
两栖登陆舰的诞生和发展,源于现代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力量投送”和“快速反应”的迫切需求。
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在于:
- 非对称进入能力:在许多潜在冲突区域,重要的港口和机场可能被敌方控制、破坏或防御严密。两栖登陆舰允许部队绕过这些坚固据点,直接通过海岸线进入内陆,提供了战略上的机动性和突然性。
- 超视距攻击:利用高速气垫登陆艇和直升机/垂直起降飞机,可以在距离海岸数十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国际水域发起攻击,减少舰艇暴露在敌方海岸防御火力下的风险。
- 快速反应平台:两栖戒备群(Amphibious Ready Group, ARG)由两栖登陆舰及其护航舰艇组成,能够搭载一支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远征部队,可以在接到命令后迅速开往全球任何热点地区,进行武力展示、威慑、撤侨、危机干预或人道主义救援。
- 多任务灵活性:除了传统的两栖突击,其巨大的内部空间、飞行甲板和医疗设施使其成为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理想平台。例如,在发生海啸、地震等灾难时,两栖攻击舰可以作为海上基地,快速运送救援人员、物资,提供医疗救助,并协调国际救援力量。
- 联合兵种协同:两栖登陆舰能够搭载海陆空多种力量(海军陆战队、陆军、舰载航空兵、登陆艇部队),并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指挥和协同,极大地提高了联合作战效能。
总而言之,两栖登陆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能力:将一支随时待命、装备齐全的联合部队,部署到全球任何有海岸线的地方,而无需依赖预设的基础设施。
哪里: 两栖登陆舰的分布与运用区域
拥有和运用大型两栖登陆舰的国家通常是具备全球或区域力量投送需求的主要海军强国。
主要拥有国家:
- 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两栖舰队,包括“黄蜂”级(Wasp-class LHD)和“美国”级(America-class LHA)两栖攻击舰,以及大量的船坞登陆舰(LPD)和船坞运输舰(LSD)。
- 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两栖作战力量,已有多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服役,并继续建造新型两栖舰艇。
- 日本:拥有“出云”级和“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虽然名义上是驱逐舰,但实际具备轻型航母或两栖攻击舰的功能,可搭载直升机和垂直起降飞机)。
- 韩国:拥有“独岛”级两栖攻击舰。
- 澳大利亚:拥有“堪培拉”级两栖船坞登陆舰(LHD,基于西班牙设计)。
- 英国:拥有“海洋”号(已退役,出售给巴西)和后来的两栖船坞登陆舰(LPD)。
- 法国:拥有“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
- 西班牙、意大利:也都拥有具备类似功能的多用途两栖舰艇。
典型运用区域:
两栖登陆舰通常部署在全球的关键战略海域和热点地区:
- 西太平洋/印太地区:由于该地区拥有大量岛屿和漫长的海岸线,两栖力量对于岛礁攻防、人道主义救援、盟友协作以及应对地区冲突至关重要。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在此区域常态化部署或演练两栖力量。
- 中东/波斯湾:油气资源丰富,地缘政治复杂,常有部署两栖戒备群进行危机应对和力量展示。
- 地中海/北非:应对地区不稳定、恐怖主义威胁、难民危机以及执行撤侨任务。
- 其他沿海冲突或灾难区域:一旦全球任何沿海地区发生武装冲突、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危机,具备快速部署能力的两栖登陆舰往往是首批抵达并提供支援的大型平台。
它们通常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个港口,而是作为海上机动部队的一部分,根据全球局势变化进行部署和调动。
多少: 规模、载荷与成本
衡量两栖登陆舰的能力,可以通过其数量规模、单舰的搭载能力以及建造维护成本来体现。
全球规模与数量(估算):
虽然无法给出精确的实时数字,但可以提供主要国家大型两栖舰艇的大致数量概念:
- 美国海军:拥有约9艘大型两栖攻击舰(LHD/LHA),以及更多数量的船坞登陆舰(LPD/LSD),构成全球最庞大的两栖舰队。
- 中国海军:已服役和在建的075型两栖攻击舰数量已达数艘规模,并规划建造更多。此外还有多艘船坞登陆舰(071型)。
- 其他国家:如法国(3艘西北风级)、澳大利亚(2艘堪培拉级)、韩国(2艘独岛级)、日本(4艘出云/日向级)等,各自拥有2-4艘大型两栖或具备类似功能的主力舰艇。
总体而言,全球具备大型两栖登陆舰建造和运用能力的国家数量有限,其舰艇总数相较于驱逐舰、护卫舰等其他主战舰艇要少得多,因为其建造和运作成本非常高昂。
单舰搭载能力(以大型两栖攻击舰为例):
一艘现代大型两栖攻击舰堪称一座“海上移动基地”,其搭载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 兵力:通常可搭载一支海军陆战队远征队(MEU)或其核心要素,人数可达1600至2000名海军陆战队员。
- 车辆:内部车辆甲板可容纳数十辆甚至上百辆各类作战及支援车辆,包括约50辆两栖突击车(AAV)或步兵战车,以及数量不等的主战坦克、轻型装甲车、卡车、吉普车等。具体数量取决于车辆类型和布局方式。
- 航空器:其航空联队构成灵活多样,通常由数十架直升机和/或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组成。例如,可搭载20-30架各型直升机(如运输直升机、攻击直升机)和倾转旋翼机(V-22),若执行制海任务,甚至可搭载超过10架F-35B战斗机,使其变身为一艘轻型航空母舰。在执行两栖突击任务时,通常是多种机型混合搭载。
- 登陆艇:坞舱可容纳约2-3艘大型气垫登陆艇(LCAC),每艘LCAC可搭载一辆主战坦克或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容纳更多数量的通用登陆艇(LCU)/机械化登陆艇(LCM)。
- 物资:可携带数千吨燃料、弹药、补给品和淡水,以支援自身和登陆部队进行数周的持续行动。
建造与维护成本:
大型两栖登陆舰的建造是一项极其复杂和昂贵的工程。一艘全新的大型两栖攻击舰造价通常在20亿至30亿美元或更高。例如,美国海军最新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单舰造价超过34亿美元。除了建造费用,其全寿命周期的维护、升级、人员开支以及日常运行成本同样巨大。这使得只有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强大的国家才能负担得起建造和维持一支现代化的两栖登陆舰部队。
如何/怎么: 两栖登陆舰的运作机制与登陆过程
两栖登陆舰并非简单地将部队运到目的地,它们是复杂两栖作战体系中的核心节点,其运作涉及精密的计划和多兵种的协同。
核心运作机制:
- 力量集结与装载:在执行任务前,部队、车辆、装备和物资会在港口或通过海上驳运集结,并按照预先计划好的顺序装载上舰。车辆会停放在指定的车辆甲板;人员分配床位;航空器停放于机库或甲板;弹药和补给品运入仓库。装载顺序至关重要,要确保在登陆时最紧急的物资和车辆能够最先卸载(“反向装载”原则)。
- 海上航行与待机:两栖登陆舰与护航舰艇组成两栖戒备群(ARG)或更大规模的两栖特遣部队,在海上航行至目标区域附近。它们通常在距离海岸线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国际水域保持待机状态,以规避敌方海岸火力的威胁。
-
登陆阶段的展开:
垂直登陆 (Vertical Envelopment):
部署在飞行甲板上的直升机和倾转旋翼机(如V-22)搭载突击部队,从舰上直接起飞,超低空掠海飞行,快速降落在目标海岸或内陆纵深的关键节点。这种方式速度快、灵活性高,可以绕过敌方滩头防御。F-35B等垂直起降战斗机提供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
平面登陆 (Surface Assault):
舰体尾部的坞舱注水后,坞舱门打开。气垫登陆艇(LCAC)或通用登陆艇(LCU)载着主战坦克、装甲车、火炮和大量步兵,从坞舱驶出,全速冲向滩头。LCAC速度快,可在多种海岸地形登陆,而LCU/LCM载货量大,适合在条件较好的滩头使用。
协同与支援:
在登陆过程中,舰上的指挥中心协调空中支援(舰载飞机、武装直升机)、海上火力支援(来自护航舰艇的舰炮或导弹)、以及登陆部队之间的行动。医疗部门随时准备接收和救治伤员。后勤部门准备后续梯队的投放和物资补给。
-
持续支援:登陆部队上岸建立滩头阵地并向内陆推进后,两栖登陆舰继续作为海上机动基地,提供以下支援:
- 航空支援:直升机持续进行兵力、物资输送和伤员后送。
- 指挥控制:作为海上联合指挥中心,协调更广泛的军事行动。
- 后勤补给:通过直升机或登陆艇将弹药、燃料、食品、水等送往岸上部队。
- 医疗后送:将岸上伤员快速运回舰上医院进行救治。
整个两栖登陆过程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危险的联合作战行动,需要空中、海上、水下和陆上力量的紧密协同。两栖登陆舰作为核心平台,其能否高效运作直接关系到整个任务的成败。其设计中的车辆甲板、坞舱、飞行甲板和指挥医疗设施,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一特定的作战模式。
两栖登陆舰是现代海军力量投送能力的重要象征,它们在塑造全球安全格局、应对突发危机和执行人道主义任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