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美影大闹天宫】一部经典中国动画的制作故事与细节
提到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大闹天宫》无疑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长篇动画电影,不仅在技术和艺术上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更凭借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生动的角色塑造,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经典记忆。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件凝结了无数艺术家心血的艺术品。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部经典动画,探讨它是什么、如何诞生、为何经典以及其中的诸多细节。
《大闹天宫》:一部划时代的中国动画杰作是什么?
《大闹天宫》是一部彩色动画长片,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前七回,主要讲述了孙悟空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挑战玉皇大帝权威的故事。它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完成于1961年,下集完成于1964年,全片总时长约114分钟(常见版本可能略有差异)。影片采用了传统的赛璐珞(Cel Animation)手绘动画技术,这在当时的中国动画制作中是主流且代表了最高水平。
它不仅仅是故事的简单呈现,更是在视觉、听觉上进行大胆创新和高度风格化的艺术创作。影片以其鲜明的人物造型、丰富的色彩运用、行云流水的动作设计以及充满民族特色的配乐,构建了一个瑰丽奇幻的天宫世界,并塑造了反抗精神的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
为什么制作《大闹天宫》?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漫长周期
《大闹天宫》的制作,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诉求。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新中国动画事业迅速发展,一方面借鉴学习了苏联、迪士尼等国外动画技术,另一方面则在积极探索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创作一部能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达到国际水准的长篇动画,成为了上美影厂的重要目标。《大闹天宫》正是承载了这一使命的重点项目。选择《西游记》这一家喻户晓的题材,也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并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然而,这部影片的制作过程异常漫长且充满挑战。上集于1961年完成并上映,广受好评;下集原计划紧接着制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影响),制作一度中断。直到1964年,下集才得以完成并与上集合映。整个项目的筹备到最终完成,跨越了近十年的时间,其中实际的动画制作时间也超过四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周期,在如今看来难以想象,但也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成就了这部传世之作。
哪里来的灵感?《大闹天宫》如何融合传统艺术
《大闹天宫》最令人称道的,是其深厚的民族艺术底蕴。影片的艺术风格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广泛汲取了中国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精髓。其灵感来源主要包括:
- 京剧艺术: 孙悟空、玉皇大帝、天兵天将等角色的造型、服饰、脸谱设计,以及人物的站姿、亮相和一些打斗动作,都直接受到了京剧表演的影响。孙悟空标志性的“猴相”和翻腾跳跃,尤其能看出京剧猴戏的影子。
- 中国传统绘画: 影片的场景设计和色彩运用,大量借鉴了中国工笔重彩画和民间年画的特点,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天宫的富丽堂皇、花果山的生机勃勃,都通过这种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此外,一些背景处理也融入了水墨写意的笔触。
- 民间工艺与装饰: 窗棂、祥云、服饰纹样等细节设计,吸收了剪纸、木板年画、石刻砖雕等民间艺术的元素,使得画面信息量丰富,充满东方韵味。
- 古典文学: 故事情节自然是来源于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但在改编时进行了提炼和动画化处理,突出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这种有机融合,使得《大闹天宫》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古典美学风格,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动画的夸张与活泼,成功地创造了“中国学派”动画的典型范例。
《大闹天宫》究竟是如何“动”起来的?具体的制作流程
作为一部传统的赛璐珞手绘动画,《大闹天宫》的制作流程极为繁复,凝聚了大量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的心血。其主要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 剧本与分镜头: 在确定故事梗概后,由编剧创作详细剧本,然后由导演和分镜头设计师绘制详细的分镜头台本,这相当于电影的视觉草图,规划每一个镜头的人物动作、镜头角度、时间长度等。
- 造型设计: 由美术设计师(如张光宇、张正宇等)负责确定所有角色、道具、场景的总的视觉风格和具体形象。孙悟空、玉帝、哪吒等角色的定稿,是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
- 原画创作: 由原画师根据分镜头台本,绘制出角色动作的关键帧,即动作的起始、中间重要环节和结束姿势。这些关键帧决定了角色的表演和动作节奏。
- 中间画绘制: 这是工作量最大的环节。由中间画师根据原画师提供的关键帧,插入大量的过渡性画面,使得动作连贯流畅。每一秒钟的动画通常需要24帧画面,一个简单的动作可能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张中间画。
- 描线与上色: 将绘制在纸上的原画和中间画,由描线员用毛笔或钢笔仔细地描绘到透明的赛璐珞胶片上。然后,由上色员在赛璐珞胶片的背面,根据色彩设计稿,用特制的动画颜料进行上色。这一步要求极高的精确性和耐心,确保线条清晰、颜色均匀。
- 背景绘制: 与角色分开,由背景画家绘制每一场戏的背景。背景通常使用水彩、水粉或油画等颜料绘制在纸板上,风格与人物相协调。
- 拍摄: 这是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影像的关键步骤。描好色的人物赛璐珞胶片,按照顺序叠放在对应的背景画上,然后由专用的动画摄影机逐张拍摄。摄影师需要精确控制每一帧的拍摄,有时还需要进行景深、多层叠加等特殊拍摄技术。
- 配音、配乐与音效: 在画面拍摄完成后,进行声音部分的制作。包括请演员为角色配音,由作曲家创作并演奏背景音乐(《大闹天宫》的配乐大量使用了民族乐器),以及制作各种音效(如打斗声、法术声、环境声等)。最后将声音与画面进行合成。
整个过程依赖于大量手工劳动和紧密的团队协作。据说,《大闹天宫》的总绘制量达到了惊人的近百万幅画稿,这背后是数百位动画工作者日以继夜的付出。
影片的角色与场景有哪些独特的设计细节?
《大闹天宫》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精妙的角色与场景设计上。
独特的角色设计:
- 孙悟空: 影片中的孙悟空形象,由张光宇先生主导设计,他吸收了京剧武生的扮相,尤其是猴戏的特点。造型棱角分明,眼神锐利,服饰色彩鲜艳,尤其是头上的凤翅紫金冠和身上的虎皮裙,既有神猴的威武,又不失野性和灵动。他的表情和动作极为丰富夸张,充分展现了他的神通广大和桀骜不驯。
- 玉皇大帝: 设计上体现了天庭统治者的威严与老迈。借鉴了古代帝王形象,但又带有几分动画特有的夸张。他的造型相对于孙悟空更为静态和程式化,与孙悟空的动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 其他角色: 哪吒、二郎神、太上老君、各路神仙、天兵天将、小猴子等等,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造型特点,或威严、或滑稽、或秀美、或凶恶,都融入了传统的艺术符号,例如土地爷的矮小驼背,虾兵蟹将的卡通化处理,都栩栩如生。
精美的场景设计:
- 天宫: 呈现出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宏伟景象,借鉴了故宫等传统宫殿建筑的风格。但并非写实,而是用夸张的比例、流动的祥云、绚丽的色彩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仙界氛围。瑶池、蟠桃园等场景也各具特色。
- 花果山: 与天宫形成对比,显得生机勃勃、充满自然野趣。洞穴、瀑布、奇石、花草树木,都以浪漫化的手法表现,是孙悟空自由自在的象征。
- 火焰山(下集): 展现出炽热、干旱的景象,色彩以红黄色调为主,烘托出孙悟空借芭蕉扇的艰难。
这些设计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通过造型和色彩,潜移默化地传达着角色的性格和环境的氛围,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影片的音乐与音效是如何为故事增色的?
《大闹天宫》的配乐是影片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作曲家戴定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为主,创作了充满力量感和民族特色的音乐。
“影片中的音乐,特别是孙悟空出场的曲调,以及天宫盛宴时的丝竹雅乐,都极具辨识度。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唢呐、锣鼓、二胡、琵琶等乐器,不仅渲染了神话气氛,更重要的是,音乐与画面和人物动作实现了高度的契合。特别是孙悟空打斗的场景,激昂的鼓点和管乐旋律,仿佛直接敲击在观众的心上,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孙悟空反抗命运的力量感。”
音效方面,也大量使用了京剧锣鼓点等传统戏曲元素,为打斗和变化场景增添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这些音效并非简单地模拟真实声音,而是经过艺术化处理,成为影片叙事和风格的一部分。音乐和音效的精心设计与画面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大闹天宫》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闹天宫》首次亮相和传播情况如何?
《大闹天宫》上集于1961年公映后,立刻引起了轰动,收获了极高的评价。1964年上下集合映,再次引发观影热潮,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国产电影之一。它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包括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在内的多个奖项,更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赞誉。
影片曾被送往多个国际电影节展映,包括伦敦国际电影节、戛纳电影节(虽未参赛单元)、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等,并获得了一些奖项和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的代表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动画的艺术成就。尽管受时代限制,其海外传播不像现代电影那样普遍和商业化,但在艺术界和特定观众群体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海外了解中国经典动画的重要窗口。
这部史诗动画背后的“人海战术”:主要创作者是谁?
《大闹天宫》是一部典型的集体创作的伟大作品,凝聚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汗水。其中一些核心人物包括:
- 导演: 万籁鸣、唐澄。万籁鸣是中国动画的创始人之一,“万氏兄弟”的长兄,他担任总导演,为影片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奠定了基调。唐澄则在影片的具体执行和技术把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美术设计: 张光宇、张正宇。特别是张光宇先生,他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为《大闹天宫》设计的角色造型和整体视觉风格,被认为是影片灵魂所在。
- 原画师: 陆青、严定宪、林文肖、段浚等等,他们是当时上美影厂最优秀的动画师,负责绘制角色的主要动作。
- 背景设计: 阿达、严定宪(也参与背景)等。
- 作曲: 戴定。
除了这些核心人物,还有数以百计的中间画师、描线员、上色员、摄影师、剪辑师、录音师等等,正是这个庞大而富有激情的团队,通过极其精细的手工劳动,才得以完成这部鸿篇巨制。这部影片是特定时期中国动画工业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的杰出范例,是集体智慧和时代精神的结晶。
总而言之,《上美影大闹天宫》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它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动画艺术的巅峰之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典范。它的制作过程、艺术风格、技术细节以及背后无数艺术家的辛勤付出,共同构成了这部影片不朽的传奇,至今仍激励着后来的中国动画创作者。